第2301章一碗雕胡
秋天之后,这寒风就是一阵紧过一阵了。
此刻长安之中,最牵引人心的,比寒风还要更快的,便是接连而来的军情。
陇右传来的军情,还有突然叛乱的汉中!
顿时一片哗然。
在哗然之中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斐潜这个新兴的团队,至少在关中这一块,已经是渐渐敲打成型了,那些不合时宜的家伙,在一次次的锻造过程当中被剔除了出去,留下的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会轻易的发表任何意见?
虽然说汉中叛乱来的突然,前因后果也让人觉得有些迷惑,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一点,至少到现在为止,斐潜并没有露出什么太大的破绽来。叛乱这种事情,说实在的,大汉王朝三四百年间也没少发生,总是有些人觉得自己牛批,自称什么天王天子天什么元帅的也常有,要撑得住才能成气候……
成不了气候的,都是渣渣。
成功者的脚下永远都是成片的失败者的尸骸。
在不能确定这些挑战者是否能成功的时候,旁观的人一般都甚少会押注。
于是乎,在关中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民间沸沸扬扬,街头巷尾,全是都是忍不住三三五五的交头接耳,但是在整个长安的官场之中,却在保持着一种诡异的沉默,没有任何人表态。
人么,基本上来说依旧是社会性的动物,处在大环境当中,谁都难免要受到旁人的影响甚至是束缚,斐潜自然也是不可能例外。
在后世的时候,斐潜几乎天天能多晚睡就晚睡,能多晚起就多晚起,那个时候斐潜手下也没有什么人,若是节假休息的时候即便是睡到中午才起床,也根本没有人在意,也没人管。
然而现在不同了。
骠骑将军府例行于卯时开始办公,斐潜即便是晚一点,也不能超过卯时。至于什么早九晚五的上班制度,抱歉,根本就木有。虽然斐潜是主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偷懒一些也没有什么人敢说他,但是斐潜知道,他偷懒一点,下面的人就可以偷懒三分,然后再往下一层继续偷懒下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然汉代没有什么手机可刷,也是早睡早起的一个保证,要不然抱着手机,说刷完这个短视频就睡觉,但是看完的时候多少人是忍不住再划一下看下一个的?然后一个小时,一个晚上就这么过去了。
斐潜又是天将亮的时候,便是爬了起来,洗漱过后,早脯便是端了上来。
『呦,是雕胡啊……』斐潜看了一眼,笑了笑,说道。
雕胡,今日的主食,又称菰米饭。
黄月英在一旁笑着说道:『便是这几日新到的,算是尝鲜罢……』
菰米,这也算是应季的美食。
在后世的时候,斐潜甚少看见过这玩意,但是到了汉代之后发现,其实这个菰米还是很常见的一种饭食。菰米从周朝之初就有了,然后吃到了唐代,到了宋代以后就渐渐的变得少了……
用来配菰米的,自然就是鱼,烤鱼。
因为在《周礼·天官》之中就标明:『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鱼宜菰。』
所以什么菜配什么饭,在周朝就已经是有详细的讲究了,而后世听闻了些所谓什么红配红白配白,就觉得好像是知晓了什么秘诀一般,恨不得见人就是强调一二,其实大可不必。
论吃,华夏若是认第二,还真没什么人敢说自己第一的……
呃,除了棒子。那玩意什么都敢说第一。
在烤鱼的边上,还有一碟的酱菘,也就是腌制的小白菜。
再加上一碗肉羹汤。
早脯相对来说会简单一些,晚脯则是丰盛一点。
基本上来说,像是斐潜这样的级别的,每日大体上鱼肉都还是有的,并且饭菜都可以吃饱为止。而对于一般的普通大汉士族子弟的早脯来说,也是做个什么栗饭或是豆饭,然后配咸菜,再加个大酱汤,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普通的劳苦大众么,就没有正儿八经的饭,一般都是野菜粥居多,黑色的杂粮饼子,粗糙,抗饿。
斐潜吃着菰米,忽然心中微微一动。
黄月英也在一旁陪着吃,见到斐潜停顿了下来,愣了一下,『夫君……莫非这雕胡……没熟透?』
雕胡,也就是菰米饭,和一般的米饭不太一样。因为菰米较一般的米都要更硬一些,所以烹煮的时候也自然跟普通的米饭不一样,不仅是需要提前浸泡,而且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烹煮……
菰米,到了后世的时候,一般就很少在日常饮食之中见到了。甚至如果不是倒大一点的超市当中去寻找,还不一定有。
那么是不是因为这个烹煮困难,导致了菰米在后世的不常见呢?
斐潜微微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非也,就是想到了些事情……』
这个烹煮的困难,并不是菰米稀少的原因。因为斐潜知道,再怎样的费工夫,也挡不住华夏人追求美食的心。
那么是菰米不好吃导致被后世遗弃么?也并不是。
菰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食用,虽说后世菰米已少被人作为粮食食用,但菰米的食用历史可追溯到周朝,并作为供帝王食用的六谷之一。
菰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维生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同时,人体所需的十八种必需氨基酸齐全。
菰米的蛋白质含量为大米的2倍,味道比一般的米要香一些,有青草的芳香味。
至少斐潜现在吃起来,比起什么豆饭麦饭都要更好吃,但是为什么菰米到了后世就渐渐没有出现在华夏的普通百姓的餐桌上呢?
斐潜吃完了饭,然后又和黄月英说了几句闲话,布置了一下斐蓁的作业,便是出了后院,然后找到了管事,询问了一些相关于菰米的事情,才算是明白了菰米在后世不常见的原因。
菰米在成熟的时候是成熟一颗掉一颗……
同时菰米容易染病害,一旦染病,就长不出菰米来了……
不过染病的也能吃,只不过不是吃长出来的菰米了,而是吃菰的根茎,也就是斐潜在夏天吃的茭白……
也就是说长茭白的菰结不出菰米,而结菰米的菰长不出茭白。
二选一。
如此一来,斐潜就明白了。
后世的人为了收获较多的茭白,不断地选择那些易于被病菌感染而长成茭白的菰加以栽培,而原本那些没有染病的菰米就渐渐的被淘汰了。
这就有些意思了……
让管事走了之后,斐潜捏着下巴上的胡须,沉思了一会儿。
这个筛选的过程,菰米的演变,说明什么问题?
对于一个农耕社会,甚至大多数人类社会,稳定是第一位的。
稳定的食物来源,稳定的资源矿产,稳定的社会结构,稳定的晋升通道,一旦稳定被打破,整体社会必然会受到剧烈的震荡。
就像是当下。
斐潜一边思索着,一边慢悠悠的往议事厅走。
在有限的条件下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就像是长安旧城体系对于斐潜所设计的庞大的官僚系统而言,无疑显得过于狭小了一些。毕竟原本长安本城之中,几个宫城就占据了将近三分二,骠骑将军府就难免有些难以拓展。
那么是搭建一些楼台,搞些二层楼或是三层楼的房屋,来解决这个问题好,还是在城北之处,再开辟一块土地作为办公场所来更稳定?
显然多层建筑体系是后世的选择,而在当下大汉,还不如另外开辟一块土地来专门办公更方便一些。
当然,将左冯翊和右扶风的人都安置到地方上去,也是减少长安城中官吏过于集中的一个办法,只不过这样分出去之后,长安三辅的事情要到斐潜这里来就会过了一层,有时候就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之下,做相对应的事情。而现在的官场,这个『有限条件下的稳定』,也是当下斐潜在内政当中首要面临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大多数的穿越者来说,似乎是找到一些历史上的成名人物,就可以甩手当掌柜了,但是在斐潜当下的实际之中,并不是如此。
荀谌,荀攸,庞统,诸葛,司马等人,放在任何一个郡县都没有问题,甚至说这些人即便是担任封疆大吏也问题不大,但问题是民生政务并不是像是游戏当中那样,一个地区只要放一个人就可以运作得起来的……
斐潜需要大量的官吏,去下沉到地方去。就像是后世的选择一样,宁可产出固定数量,可以控制的茭白,也不希望得到优良不一,不稳定的,也不确保数量的菰米。
看看司马一家子,从最初的一带牛人,到最后败坏成了一带牛头人,也就知道汉代当下和历史上晋代的人才品控机制有多么差了。
九品中正制,就是个狗屁。
在九品之前之前的汉代的官吏,虽然说各自有各自的天花板,但是也有改变阶级的途径,但是在九品之后就完蛋了,阶级固化得严严实实,动都没得动。
庶族、寒门的仕官之途,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察举是轮不到他们的,但是可以通过地方主管,甚至是中央大员的征辟,来打破这一层的天花板。
若是按照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把世家出身、精研经学的称为清流,认为高贵,把庶族出身,被迫只想靠法律、实务起家的人称为浊流,认为低贱,那么高贵永远高贵,低贱永远低贱,阶级就被钉死了。
汉代之后,九品盛行,影响深远,以至于很多时候满朝都为经学或者文学之士,就没几个具备实务能力的,这国家怎么可能搞得好?
虽然说斐潜从山东那边得到一些情报表明,现阶段荀彧陈群拿出来的九品中正制,是经过了一些改良,但是斐潜觉得在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依旧是为了迎合山东士族的要求,算是和稀泥出来的一个人才制度。
山东的这些家伙会轻易放弃他们的权柄么?显然不可能,就像是陇右汉中的这些老家伙一样,也不会轻易的放弃他们手中的利益。所以现在斐潜更需要考虑的是好不容易撬开的这些官吏的『天花板』,不会被重新盖回去。
『陇右之战,不日将定。』
斐潜缓缓的说道,声音沉稳,充满了自信。
徐晃调往潼关,顶替太史慈位置,而太史慈则是带了关中和河东的骑兵,奔驰陇西,很快就将抵达战场。再加上从西域回来的吕布偏军,从雪区来的西宁部队,陇右的羌人以为自己包围了张掖,切断了河西,但是实际上这些羌人已经被压缩在了祁连山脉,剩下的便是交给前线指挥的将领了……
其余的地方么,廖化和诸葛瑾则是在蓝田武关左近,驻守关中大营。
黄成镇守河东上郡,李典在北地阴山。
斐潜带着许褚在长安坐镇。
唯一有些变数的,便是汉中和川蜀,但是只要陇右一平定,大军便是立刻可以南下走天水到阳平关,而汉中一旦平定,川蜀也就自然闹腾不起来。
『如今陇右汉中,贼子横行,荼害百姓,祸国殃民,此乃大害是也。』斐潜缓缓的说道,『今有各地官吏,一地长官,妄自尊大,狂妄僭越,以国之权柄,归个人私欲!稍有不满,便聚众叛乱,祸乱地方!何也?!』
斐潜环视一周,然后点了点司马懿,『仲达,此等之弊,当如何之?』
『主公以汉中重任予张氏,然此贼荒淫无道,贪图享乐……』司马懿说起来也是毫不客气,『以至叛逆,当不赦,诛九族。』
斐潜却笑了笑,说道:『居安思危,方为智也。既有亡羊,且问当补于何处?』
司马懿眼珠动了一下,然后低头拱手而道:『刺史州牧,大权独揽,当为害也……』
斐潜不置可否,转头又看向了韦端,『休甫以为如何?』
『这个……』韦端迟疑了一下,『州牧之事,或也有害……然具体之法,臣愚钝,还请主公明示……』
斐潜也不强求,又是摆了摆手说道:『诸位可有何见,不妨畅所欲言!』
西汉的时候从刺史到州牧,然后重新降回了刺史,东汉则是再次从刺史升级到州牧,这一次重新的升级,成为这种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是东汉皇帝控制地方的最后一次努力一个希望,但是结果是与其愿望相违背的。
正是因为这个制度的重新推出,东汉朝堂彻底的失去了对于地方的掌控,最终导致了更大的,以州为单位的大型格局集团的形成,使得东汉在政治上的分裂越发的明显,最终,这个州牧刺史制度,成为了东汉灭亡的一个重要推手。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汉灵帝之前州牧刺史的历次更改,大多是对刺史名称的改变,并没有涉及职位性质的转化,整体上还是以监察为主,所以之前的改变对于时局的影响,是有限的。
汉灵帝升级州牧制度之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以『六条诏书』来监察郡国守相,对口的上司是御史中承。而改成了州牧之后,监察的职能大为削弱,行政统领权大大增强。
尤其是兵权。
然后州牧为了兵权,尤其是统领兵权之后的后勤物资的保障,又不得不和地方豪强联手,形成了比之前太守郡县制度还要更加顽固,更加庞大的地方割裂架构。在黄巾之乱之后,割据一方的州牧郡守通过和各地豪强地主的联合,乘机扩展势力,成为地方的实力派,最终断送了大汉王朝。
如果说陇右的羌人叛乱还是属于边境民族问题的话,那么张则便是典型的一家独大,最终导致了利欲熏心,汉中叛乱。简单来说,就是垄断,必然会追求更大更多的垄断,不管这个垄断是在什么方面上。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打破垄断。
平定张则并不算是多少的本事,但是如果说能利用张则这个事件,推广一些东西,将后世的一些理念渗透到大汉当下来,才不愧穿越了一回。
因此斐潜想要的,便是就像是后世对待菰米一样,进行人工筛选,将更稳定的食材挑选出来,而不是随机的等待菰米的成熟,亦或是期待菰米不被黑穗病所侵袭。
众人虽说也就此议论了一些,但是明显还没有达到斐潜想要的那个方向来。
如果说斐潜现在就将自己的答案跑出来,不是不可以,但是这个答案么,斐潜觉得并不会被大众所认同,因为这个答案只是『斐潜的』,而不是『大汉的』。
因此议论到了后面,斐潜便是朗声说道:『天下之事,便是天下之人共议之!』
『张氏子亦举于孝廉,往昔亦不乏方正之名,何以今日至此?若是孝廉察举有失,便是失于何处?若是方正之名有误,又是误于何处?』
『天下郡县,刺史,州牧,各地令长大员,又是如何察举?何以衡方正?』
『太公望有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七害。」然姜公此言,仅知其然,未言所以然,亦未知当何然,故今有问,以何然之?』
『特诏令!今秋岁考策论,便是以此为题!』
(https://www.zbzwx.cc/book/2238/688695978.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