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风华


花间点点香,蜂蝶抢蜜忙。

        旁边是御花园的花海,众人坐在凉亭长廊之中。

        这是吴王朱允熥第一次赐宴臣子,解缙和铁铉正襟危坐,目不斜视。

        宫中赐宴分餐制,他二人各自坐在一张方桌后。朱允熥身上穿着的还是早上锻炼身体的布衣,因为不够庄重所以在宫中换衣。

        十二个太监一字排开,手里捧着缠枝青花瓷。

        首先每人面前四样素菜,酸甜口腌青瓜片,香油干萝卜丝,芝麻酱炝拌白菜丝,糖蒜。(青瓜就是黄瓜,黄通皇,所以避讳)

        然后是每人一枚切开的咸鸭蛋,鸭蛋腌制的刚刚好,煮的也刚刚好,阳光下红色的油脂,似乎在流淌。

        梗米粥一人一碗,葱油金丝卷,配虾皮肉馅包子。

        以帝王之家来说,吃的有些寒酸,但老爷子这边的厨子终年预备的就是这些。一是老爷子性子简朴,二来是老爷子就喜欢这些家常小菜。

        若是哪个不开眼的,敢早上给老爷子预备燕窝,估计老爷子会把他当燕窝给熬了。

        朱允熥还在换衣服,两位吴王属官不能擅自开动,坐在那眼观鼻,鼻观心。

        铁铉性子沉稳,高大的身体坐得笔直,一动不动。

        解缙坐在御花园之中,满眼姹紫嫣红的景象。心中诗意大发,本想吟诗一首,再见到身边榆木疙瘩的一样的铁铉,顿时什么诗都做不出来了。

        “兄台!”铁铉比解缙年长六七岁左右,所以解缙口中兄台。

        铁铉微微转头,微微颔首(han)。

        “在下解缙,江西人,洪武二十年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进士。”解缙开始自报家门。

        相传当年他科举的时候,本来应该是第一甲前三,但是年纪太小,而且文章言语激烈,考官为了磨他的性子,所以微微靠名此后了一些。

        铁铉略微沉吟一下,“在下铁铉,河南邓人,国子生授官。”

        “祖上可是?”解缙微微错愕之后,八卦的追问。

        铁铉面不改色,“元臣。”

        “哦!”解缙恍然大悟,“怪不得!”

        铁铉眼皮子抖三抖,随后面无表情。

        “原来不是科举,国子生现在还能授官,再过些年,一个知县都了不起了。更别说中枢六部,兄台好福气!”解缙继续笑道。

        铁铉忽然扭头,高大的影子直接笼罩在解缙的身上。

        后者只觉得眼前一暗,像是堵了座山。

        国子生就是国子监的肄业生,国子监虽然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学府,但是其中的学生都是各地推荐的监生,监生就有了做官的权力。

        自古以来这种好事,几乎是轮不到老百姓的,地方推荐的都是各地的望族子弟,官员或者干脆就是贵族子弟。

        明初官员成分驳杂,除了中枢掌权的淮人一派,还有淮人的死对头江南一派,另外还有归降大明原来的大元降官,贵族等人。

        朱元璋虽然出身不高,但是胸怀坦荡。当日常遇春等人攻克大都之前,朱元璋曾再三嘱咐过,大元贵族与官吏不得加害。

        他的这一举动,不但赢得了失败一方的好感,而且也把这些人迅速转化为大明的官员力量。

        铁铉祖上也曾显赫,所以被保举入了国子监。

        解缙只觉得眼前一黑,再看铁铉那张木讷的脸,顿时有些心慌,“兄台,铁兄,您挡住光了!”

        铁铉忽然莞尔一笑,摇头回到自己的位置。

        这时朱允熥换好衣服,一身金丝缠线的亲王袍服,大步流星进来。

        “别人赐宴都是正宴,我这却是早饭。两位别嫌弃,随便用些!”朱允熥笑道。

        其实他心里正愁没有自己的班底,没想到老爷子已经给他选好了左膀右臂。一个好汉三个帮,铁铉稳重,解缙有才,他心中不胜欢喜。

        两人都是读书人出身,礼节上挑不出毛病,讲究食不言寝不语,吃起饭来慢条斯理。

        而朱允熥则是稍微有些不够庄重,他吃饭和老爷子是一个路数,大开大合。

        “虾皮肉包子不错,又香又鲜!”朱允熥笑道,“鼎石,你怎么不吃呀!”

        朱允熥注意到,铁铉只是吃梗米粥和小菜,肉包子一动不动。

        这肉包子只有龙眼大小,看着虽小,做工却很复杂。不像北方包子那样拳头大,吃起来是别有风味。

        铁铉犹豫下,站起来说道,“回殿下,臣是色目人后裔,家中信回教,所以不吃大肉”

        “明白了!”朱允熥看看铁铉犹如混血儿一样的面容,恍然大悟道,笑道,“是我的不是了。”

        “臣不敢!”铁铉赶紧肃容道。

        “不吃大肉?古人云,上有赐,下不能辞”解缙刚开口,感觉铁铉的黑影又压过来,立马闭嘴不言。

        明代是一个非常宽容的朝代,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形成真正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朱元璋虽然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一代雄主。但是他从没有盲目狭隘的排外。他不但命令宋濂等人修元史,承认元代的正统地位,并且对于元代初期一些利民的政策,给予肯定的态度。

        (有兴趣的小伙伴们,自行去看一下南宋末年江南的经济政策,还有元初忽必烈时期的政策对比)

        并且对待天下的臣民,无论是元时在中原扎根落户的色目人后裔,还是其他胡人,都一视同仁。只要遵守律法,就是大明子民,可以做官,可以务农,可以经商,没有任何限制。

        洪武初年,他下旨复衣冠如唐制。也就是说明初的衣装,有盛唐的影子。同时禁止了胡语,胡姓,辫发,胡服等。胡人,色目人可以和汉人相互通婚,但是必须双方都是自愿。

        总的来说,大明初年是一个自信包容的国度。这也使得大明的文化呈现了非常多彩的一面,而且在政治上的影响,也非常的深远。甚至说,这样的包容也使得外来的东西,能更好的融合在本土文明之中。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是一个人,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素养和道德品质。

        后世朱允熥成长的地方,在这个时代还是蛮荒之地。但他成长的时候,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同学,汉满蒙回朝,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都有。

        大家都有相同的文化血脉,相同的价值观,不分彼此亲如一家。

        “来人,把鼎石那包子,拿我面前来!”朱允熥笑道。

        而铁铉木讷的脸上,罕见的露出一丝表情松动。嘴上说道,“殿下如此,臣心中感激,不必拿,无碍的!”

        “你不吃放在那不是浪费吗?”朱允熥开玩笑道,“我多少也知道你们的规矩,你们虽然不吃,但是公共场所,也不在乎别人吃的,对吧!”

        铁铉有些诧异的抬头,他真是没想到这个少年吴王,居然对他们色目人的习性如此了解,点头道,“正是如此。”

        “你妻子是汉人?”朱允熥又问道。

        “臣的妻子,母亲,都是和汉人!”铁铉微微笑道,“其实臣之家,只是在大元的户籍上是色目人,家族历代都有和汉人通婚的。”说着,犹豫下,“臣之家,世代居住河南邓地,和汉人无异。”

        “明白,明白!”朱允熥继续笑道,“河南的烩面可挺香。”

        提起家乡,铁铉的脸上多了些笑意,“臣家中有厨子,做得一手好面食,若是殿下不弃,改日驾临寒舍,臣叫他给您煮一碗。”

        不过,随即心中也有些奇怪,应天和河南何止千里,为何吴王如此了解。

        朱允熥笑着点头,“一言为定!”

        “殿下!”解缙也开口说道,“臣是江西人,家中的厨子做得一手好茶饭,尤其是豆花。”

        “呵呵!”朱允熥笑出声,“好,改日有工夫,我去看看!”

        解缙有些不放心,继续说道,“殿下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朱允熥笑道。

        这时,朴不成悄悄走来,在朱允熥耳边轻语。对面的两人,都放下筷子。

        朱允熥脸上的笑意褪去,正色道,“黔国公沐英的棺椁到了,他的身后事,皇爷爷叫我操办。两位,跟我一块去吧!”

        “是!”二人起身恭敬的说道。

        随后,朱允熥禀明了老爷子,准备出宫。

        吴王在宫中有全副仪仗,等朱允熥准备出宫之时,殿外二百侍卫亲军,一百多宫人,数十锦衣卫正肃立等待。

        “臣等参见吴王殿下!”侍卫之中,傅友德之子傅让,楚国公廖家的兄弟,还有许多勋贵子弟齐齐叩拜。

        “免礼!”朱允熥坐上无顶的软轿,发现侍卫们的服饰和往日有些不同。

        往日这些宫中的侍卫,大多是锦衣绣服,而今天都是铁甲。而且这些人脸上的表情,都透着比往日更加亲近的神情。

        “什么事笑这么高兴!”朱允熥对身边随行的廖镛问道。

        廖勇微微低头,“殿下不知道吗?早上陛下旨意,臣等现在都是殿下的亲军了!”

        “我的亲军?”朱允熥顿时一愣。

        按大明藩王制度,藩王有属于自己的军队,而且都是大明的精锐。这些兵表面上听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的管理,实则是藩王的私人兵马。

        “老爷子不但给了文臣,现在还给了我武将!”

        朱允熥看着那些昂首挺胸的侍卫们思考起来,要知道这些宫中的侍卫,大多都是将门子弟。

        如今是大明开国之初,老子英雄儿子好汉,这些将门子弟可不是晚明时期的勋贵草包,从小都受过专门的军事教育,放出去稍微打磨一番,就是良将。

        坐在软轿上的朱允熥忽然回头,奉天殿外,老爷子带着几个太监站在那里,微笑的观望。

        “皇爷爷!”朱允熥的心中,无限感动。

        ~~~~~

        我水几个字。

        写这一章比以前任何一章都难,要考虑的非常多。第一是审核,第二是我知道这么写铁铉,肯定会不讨好,会失去一些读者。

        但是作为一个偏严谨的历史作者,我觉得我不能在书中向年轻的读者朋友,灌输那些狭隘愚蠢的片面思想。

        尽可能的还原历史,还原那个时代的精神,才是对读者负责,才是尽心尽力。

        而今时今日,当下严苛的网络环境,其实始作俑者,就是这些不断灌输歪曲思想,夹带私货,故意吸引眼球的历史类作者。

        各种不让写,其实都是咎由自取。

        一个真实的大明,一段真实的热血的历史,才是读者希望看到的。

        铁铉是色目人的后裔,他的后代分成两支,具体的大家自行百度,说的差不多。

        我们中国和别的国家不同,我们是一种以国家形式,屹立在世界上的文明。我们是一个文明国家。

        我们这种文明的特性,在全世界独此一家,也正是如此,我们的文明无论如何都没有断绝过。

        我之所以这么写,是因前几天看了一条书评,让我很火大。那条书评,充斥着片面的狭隘思想和mz主义。

        要知道我们的文明是大海,能够自我净化和超强的纠错能力。大海能容纳不同河流涌入的流水,大海是由干支汇聚而成,没有江河,怎有大海。

        我不是要说教,而是因为越是读历史,越深有感触。

        历史上,明代除了铁铉之外,郑和也是回教人,著名的学者马沙亦黑,胡登洲等。而中原地区的回教,和其他地区是不同的,他更兼容了我们本土的色彩。

        如果有北方的小伙伴,就会明白我说的什么意思,北方的清真饭店,除了没有大肉,其他随便。

        除了色目人之外,蒙古人在明朝也是避不开的话题。

        明代的宽容,在这些其他民族身上得到了体现。

        明太祖朱元璋在江淮起兵,后来队伍里多了许多穷苦的下层蒙古军人。傅友德,常遇春,徐达的次次战役,都有他们的影子。

        等到了朱棣,更是重用这些骁勇善战的战士,并且视之为心腹手足。

        大明之殇,土木堡之变中,壮烈战死的蒙古将领,数不胜数。

        薛绶是明朝蒙古将领,骁勇善战,战至弦断矢尽,仍然拿空弓击打敌人,最终被肢解而死。

        吴克忠、吴克勤兄弟是归附明朝的蒙古将领,精通骑射,麾下也以明朝蒙古骑兵为主力。

        在这里不一一列举,以免有水字数的嫌疑。

        总之,我们热爱的大明,热爱的历史,是博大的兼容的。

        是灿烂的,是美好的。


  (https://www.zbzwx.cc/book/3105418/4530840.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