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诡三国在线阅读 > 第1720章 众口难调

第1720章 众口难调


  大汉天子的遮羞布,似乎越来越经不起折腾了,几近透明一般,这已经是许多人眼中明摆的事情。

  在王粲眼中,也是如此,就像是当年他在雒阳之时的那一件遮羞布一样。

  这一路,王粲也是非常坎坷,从雒阳到了长安,又从长安到了雒阳,原本以为是跟着汉帝多少有些奔头,但是没有想到这么辛苦的跟下来,几近生死,依旧没有得到什么重视,甚至差点死在雒阳。

  说起来也好笑,也可悲。当时雒阳败坏,百官很多人只能是蜷缩在残檐断壁之下,勉强苦挨。那一夜王粲冻得实在受不住,自觉着继续在残檐之下肯定要死了,便咬了牙不顾颜面,偷偷翻墙潜入了一处尚可遮风避寒的宅邸,还窃取了些食物吃了……

  结果那一夜,王粲活下来,而原本在残檐之下和王粲一同的十几个人,当夜全数都给冻死了。那个时候冻死的人很多,天明之时民夫兵卒就前来将冻死的尸骸一具具的装车运走,扔到城外山谷之中,根本没有在意纠缠在一堆的尸骸,究竟死了是十四个人还是十五个人,反正冻死的人基本上都是脱光了衣服,铁青发紫,根本不会有人想看第二眼。

  王粲或许是羞于承认自己翻墙做贼而苟活,或许也是对于没有提醒友人一同躲避有些愧疚,或许是彻底的对于呆在雒阳失望了,最终随着难逃的难民,一路到了荆襄……

  王粲在荆襄的时候,和一些在野清流感怀伤痛之余,不免得也开始琢磨着这几年发生的事情,试图从这些事件之中摸清楚整个大汉的病根于何处,以此来对于现行的国策进行一些批判和建议。

  就像是后世帝都出租车司机一样,若是谈及国事,不能立刻讲出一个二十一或者三十一条建议举措来,简直就是丢了帝都在野清流的颜面!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和争论之后,王粲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认为,大汉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皇权不强。

  纵观大汉所有的皇帝,就会发现,当皇权强横的时候,就是大汉对内对外稳固强大的时候,比如汉武帝,比如光武帝,但是如果说皇权懦弱,就比如汉冲帝……

  还有之前的汉少帝。

  灵帝驾崩之后,少帝即位,不得不仰仗外戚来巩固皇权,但是外戚何氏不堪此重任,被袁氏等人借刀而斩杀之,旋即秩序崩坏,天下大乱。

  曾几何时,王粲等的士族子弟认为袁氏代表着天下士族,在清除外戚,其实也是在匡扶社稷,但是后来王粲在不断的推敲琢磨之中发现,袁氏其实另有心思,而且最关键的是,正是因为袁氏当时的退让也罢,默许也好,才导致了董卓的强横,最终才导致整个大汉朝纲的混乱和衰败。

  这是一件让王粲觉得有些难堪的事情,毕竟当年他也一度非常的崇拜袁绍,认为袁绍英雄了得,是大汉第一的人物……

  袁绍倒下了,身上笼罩的金光消失之后,王粲才发现,原来看起来绚丽无比的美颜滤镜背后,是已经干涸褶皱的皮毛。

  刘表是皇室宗亲,应该也不错吧,但是在荆襄的经历,却最终让王粲失望……

  那么新的皇权守卫者,曹操,是否是一个新的皇权的中流砥柱,可以让大汉回复原有的荣光呢?

  王粲也一度以为曹操能够挑起这个重担来,但是随后的董贵人事件,却像是迎面给王粲泼了一盆冷水。

  原来曹操也不过如此!

  天下难道说就没有忠诚之士,就没有匡扶社稷的仁人志士了么!?

  王粲认为,至少他自己的心中,依旧满怀忠义。

  但是对于王粲来说,他自己一个人是挑不起这么沉重的责任的,那么骠骑将军斐潜,自然也就成为了王粲心中首选,而想要知道骠骑将军对于汉帝的态度,那么骠骑手下的这些统领兵权的大将是怎么想的,自然也就成为了王粲首先要观察的目标。

  王粲难道说不知道领兵进逼许县,寻机迎汉帝,这么大的事情,是肯定需要骠骑将军的首肯么?

  这一点,王粲自然明白,不过他同样也明白,太史慈是距离许县最近的实权将领,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代表了骠骑将军的态度……

  当然,如果太史慈能够感兴趣,并且能和王粲讲述一些具体的事情,不管是对于迎帝计划的具体步骤的探讨,抑或是对于现在面临的困难等等,在王粲设想之中,都是一个好的表现,但是很遗憾,太史慈的态度非常的平淡,甚至连多说几句的欲望似乎都没有,在听完了王粲的建议献策之后,只是表示他自己知道了,然后又问了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建议,旋即就表示他自己公务繁重,讲了几句客气话,便将王粲送了出来。

  礼节上,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王粲似乎觉得太史慈的态度过于冷淡,难道说骠骑将军也和曹操一样,表面上看起来遵从,实际上骨子里是要做权臣?

  抑或是……

  王粲决定,真的需要去长安亲眼看一看。王粲此刻认为,他不仅是代表了他自己,他还代表了天下有志于匡扶大汉的所有志士!

  所以当王粲离开的时候,并没有发现送行的杨修眼底里面的那一丝嘲讽之意……

  王粲在想着一些什么,杨修其实猜测得七七八八差不多了。但是如今的杨修,不管是和当年,还是和历史上的那个,都因为一些特别的经历,产生了一些区别。

  在这几年的风风雨雨之中,杨修认为纵然是勤王也好,清君侧也罢,就算是将天子接到长安,也无法迅速的振兴社稷,一个是现在大汉已经是四分五裂,各地诸侯肯定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利益,第二个是包括杨修自己,所有的诸侯都没有拿出一个明显可行的大汉改制之策……

  大汉的身躯,原本是有问题的,不该国策,不定新政,纵然能挽救一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不改制,不修订国策,汉祚终究难以延续。

  如果早几年,各地诸侯和中央朝廷之间的实力天平没有完全打破的时候,王粲这样的拥护皇权的人多一些,恐怕事态就不会落得现在这样得局面。各地诸侯的实力增长,导致中央朝廷进一步恶化,到了如今,说起来什么大汉天子,什么中央朝廷,但是实际上已经沦为了完完全全的傀儡,甚至比之前的任何一个年少大汉皇帝的情况都要更严重!

  关于天子、曹操之间的关系,其实杨修也一直在观察和思考,如果说曹操实力增长,那么会不会有什么新的举措来振兴皇统?那么反过来骠骑将军又会怎么做?是以天下苍生为念,迅速稳定社稷,还是说要抗衡到底?

  在一切都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杨修觉得唯一的选择,便是静静的等待。

  等待别的诸侯出现问题,抑或是骠骑将军斐潜出现问题。

  杨修觉得,骠骑将军斐潜现在并非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骠骑将军如今最大的弊端,就是军权过剩,或者说,武人执政。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

  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要匡扶社稷,离不开武人征战,但是武人过于强大,走上了朝堂之后,又会带来很大的弊端……

  这一点,从之前的董卓,到后来的李郭,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么多年来,士人掌握权柄,武人征战四方,这似乎是已经成为了大汉的一种共识,而现在,忽然之间武人把持了朝廷?士人是大汉手中的笔,书写思想,刊发诏令,而武人则是大汉手中的刀枪,护卫家国,士人和武人就像是大汉的两只手,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而现在武人这个刀枪似乎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举起了刀枪砍杀了另外一只手,还重伤了大汉躯体。

  一个人要放下手中的利益和权柄,或许不是很难,某一天顿悟了,心灰了,或者什么其他的原因,说放下也就放下了,但是对于一群人,一整个层面的人来说,都要学会放下,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杨修认为,骠骑将军斐潜现在似乎就在学着放下,开始调整士人和武人之间的比例关系,在长安青龙寺准备举办的经文大会,似乎就能证明这一点,不过杨修同样也有些担心,因为权柄这种东西,不同于其他东西,想要分割和权衡,是极其困难的。就算是斐潜愿意放下,跟着斐潜的其他武人会愿意放下么?

  有时候杨修也会想到,董卓其实也很可怜。

  杨修认为,董卓当年简直就像是手捧着金盘玉碗,然后上街乞讨一般……

  之前杨彪和杨修,也一度以为,斐潜会走向董卓的后尘,所以之前也都认为斐潜不能长久,旋即起兵征讨之,不过后来才发现斐潜和董卓之流完全不一样,于是乎弘农杨氏也在这个方面上栽了一个大跟头,至今都没有完全康复。

  不过骠骑将军似乎是想要让士人和武人同堂共事?

  这不是不可能,只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强悍的平衡人物,就像是高祖皇帝,就像是孝武皇帝,又或是光武皇帝一样……

  而当今天子……

  杨修望着远方已经消失殆尽的王粲一行的烟尘,久久不语。

  为什么高祖,光武之后,大部分的大汉天子都选择了重用士人而不是依仗武人呢?

  难道这些天子都不懂用好武人,可以保家靖土,匡扶社稷么?抑或是武人就是天生的会骄恣枉法,危害社稷,所以不得不防?

  都不是。

  这个原因很简单,也很复杂。只不过,现在就看骠骑将军斐潜怎样去解决就是了,反正弘农杨氏百年基业,也不在乎再等这一段时间,何必像是王粲这样着急呢?

  而且退一步来说,纵然骠骑将军斐潜能够处理好,那么骠骑将军的下一代呢?

  呵呵……

  “仲宣啊……”杨修轻轻的嘟囔了一句,“汝言之早矣……”

  不过呢,让王粲先去探探路也不错,反正跟自己没有关系。杨修转身,对着一旁的护卫说道:“你回去收拾一下行囊,然后给太史将军报备一下,就说我去视田间之事,收筹秋赋,这一段时间就在乡野,请免于点卯……”

  ……ε=ε=ε=(⊙.⊙)……

  正所谓众口难调。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人的想法,甚至因为相互影响,导致原先的想法也在不断的发生改变,最终变成了十万种想法,百万种口味……

  虽然说骠骑将军斐潜说的时候显得轻松,但是庞统知道,这是一个干系深远的事情,不可等闲视之,所以纵然是肚皮上的褶皱渐多,也不敢忽视轻心,又将青龙寺的所有事务再筛选了一遍之后,才算是呼出一口气,活动了一下有些酸的肩膀。

  青龙寺通议的时间,初步定在了十一月。

  一方面是因为秋收之后,不管是乡野还是城镇,也就难得有这么一段空闲的时间,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也只有在秋收之后,才能保证有充足的物资可以让徒然增多的人口不至于严重影响到了原本长安的物价。

  这一段时间,陆陆续续来长安的人很多,有原本附近的士族,也有听闻了消息,远道而来的其他家族子弟。

  左近的杨氏王氏韦氏司马氏等等家族的子弟,还有荆襄的一些家族人员就不说,偏远一些的颍川陈氏来了,琅琊王氏来了,吴郡顾氏来了,余姚虞氏来了,就连山阴贺氏,泰山羊氏也都派了族中子弟前来,甚至还有一些从川蜀那个地盘上翻山越岭而来的张氏,沈氏,李氏等等,一时间长安五陵内外,热闹非凡。

  这么多的人汇集在一起,自然是众说纷纭。

  正式的大会还没有召开,小会倒是先行开了不少。在客气寒暄之后,也就渐渐的有些不客气起来,相互之间难免意见相左,相互争执。

  有人说是骠骑将军收复边疆,功于社稷,但是也有人说骠骑将军这是本末倒置,国内都没有平复,还将精力放在外面,天天听闻骠骑打这个,打那个,都腻味了,怎么不好好关注一下大汉国内,成天在外打……

  有人说新的田政利于平复流民,鼓励耕作,刺激兵卒奋勇征战,也有的人说是均田地,看起来是平均,实际上是最不平均,损有余而补不足,长此以往,还有谁会甘心有余?这等于是坏了根基啊!

  有人说大汉骠骑军容严谨,治理有章,收拢了流民,行屯田之法是善政,应广用于天下,也有人说屯田收走了田产大半,实际上是对于普通民夫更大伤害,怎么能推广到天下?

  各种稀奇古怪的议论到处都是,甚至有些搞笑的事情发生……

  几名小吏休息的时候凑到了一处。

  “知不知道昨日书坊之中,赵郡李氏画了一幅画的事情?啊哈哈……真是好笑……”

  “你什么都没说,自个儿笑个什么?”

  “哈哈,你不知道?哈,就是赵郡李画了一只斑鸠,然后兰陵萧氏在一旁,说画的这一只‘鸡’很传神,啊哈哈哈,不行了,让我笑一会儿……哈哈哈啊哈哈……”

  “哦?哈哈哈,还有这等事情?”

  “斑鸠……哈哈哈……鸡……哈哈哈……呃……见过,呃,见过胖、胖使君……”正笑得开心的小吏忽然看见庞统从回廊拐角处转了出来,连忙憋住了,向庞统见礼。

  “方才笑什么呢?”庞统沉着一张黑脸。乃乃的,劳资这么幸苦,你两笑得那么开心,来,说说,有什么开心的让我也开心一下?

  两小吏面面相觑,无奈将方才所说的重复了一边。

  “是斑鸠还是鸡?”庞统哈哈仰天笑了两声,然后挥了挥手,将两个小吏赶走,然后慢慢的收了笑容,“呵呵,斑鸠?鸡?哼哼……这群家伙!”


  (https://www.zbzwx.cc/book/3108722/527926351.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