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界桥之战
兖州很乱,袁绍很想将手伸进去,可惜冀州事多,加上兖州无人,一时间分身乏术,也就没有动手,直到济北相鲍信对曹操发出善意的邀请,曹操才从袁绍手下出来,不再是袁绍的马仔,逐渐走上乱世舞台的中央。
鲍信这个人,也是三国中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存在,一个可以媲美贾诩、郭嘉眼光的人。他能读人心,看大势,他的判断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从未出错。
鲍信在汉末崩塌时简短出场过,当时他奉何进命去老家招兵,等回来时何进刚刚被害,他看出了董卓是个无节操无下限的货,更看出了他刚刚入京实力未稳,于是他劝袁绍去干掉董卓。
在讨董联军中,袁绍作为盟主风头无两,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乱世终结者,只有鲍信看中了当时还是马仔级别的曹操,他认为曹操才是那个将乱世拨乱反正的人。
袁绍有私心,汝南袁氏从门阀摇身一变成为军阀。
袁绍夺下冀州后,鲍信看出了袁绍不是帮着大汉渡难关而是在拿汝南袁氏招牌来给自己用,鲍信对此时依附袁绍的曹操说:“奸臣乘衅,荡覆王室,英雄奋节,天下响应者,义也。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祗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
东郡这块地方,当年王景治河时东郡是主要配合对象,辖区有一半在黄河北,一半在黄河南,治所在黄河南的濮阳。曹操做为袁绍的东郡太守,并没有将手伸到濮阳,而是将大本营安在了河北的东武阳。
曹操成了东郡太守之后,鲍信为济北相,二人互为犄角,曹操最终在兖州站住脚。
兖州大乱,其因有二。一是兖州因诸侯讨董之后,兖州刺史刘岱被擒,现在在北地苦修,兖州群龙无首,不仅如此,东郡太守桥瑁也被擒,东郡无主,曹操才有机会再鲍信的引荐下上任东郡太守。
二是因为“黄巾”蛾贼,中平五年(188年),在青州死灰复燃闹起来了非常凶猛的黄巾军,连破州郡,人数后来一直发展到了百余万。
每有天下大乱,山东百姓就总能爆发出巨大的阶级仇恨情绪以及强悍的战斗力,这次自然不例外。
初平元年(190年),在盟军讨董的时候,青州的黄巾军开始肆虐青州,青州一片萧条。
初平二年(191年),青州这伙黄巾贼将青州祸害干净了,开始北上沿着海边去打勃海,进入了冀州。
但他们惹错了人,碰上了公孙瓒,然后被屠杀俘虏了近十万,于是青州黄巾选择南下,进入兖州,继续为祸一方。
青州黄巾的壮大,离不开太平圣女张宁的领导,只是蔡琰怀孕,张宁秘密返回并州后,这些黄巾头领的小心思便显露出来。
刘寒也知道他们烂泥扶不上墙,索性也就懒得管了,张宁本想回去继续带队,被刘寒阻止了,“青州黄巾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们替我消灭了很多地主、豪强,只有些有武装力量抵抗的地方诸侯,放任他们去吧。”
黄巾军攻入兖州后几乎没有啥阻拦,越过济北和东平,一度插入兖州腹心,杀了任城相郑遂。
兖州州郡官员拿不下,只能选择请外援,于是便想到曹操,目前袁绍手下的头号马仔来剿匪。
可是,青州黄巾进入兖州之后,也是一路裹挟普通百姓,虽然被公孙瓒打得少了二十万人,但这时也补充上来了,近百万的黄巾流民,里面还有许多已经上过战场数次的老兵,怎么着也能凑齐三五万精锐,加上十几万可战之兵,绝对的人数差距,一度让曹操抓麻,连吃了好几次败仗。
曹操很无奈,他解决不了这波黄巾,只能退守黄河北岸,为袁绍守住侧翼,同时写书信,希望和青州黄巾头领谈判,以和平的手段解决这一问题。
就在这时,北方风云聚变,袁绍和公孙瓒两大诸侯,在经过将近半年的酝酿,终于要开战了。
古代打仗,双方都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对方指指点点。
诸侯讨董的时候,袁绍这么干,现在公孙瓒要讨伐袁绍,也要这么干,一封檄文,细数袁绍十条罪状。
这次,袁绍没有那好运,被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指点点,这滋味,董卓最清楚。
“臣闻皇、羲以来,始有君臣上下之事,张化以导民,刑罚以禁暴。今假行车骑将军袁绍,讬其先轨,寇窃人爵,既性暴乱,厥行淫秽。昔为司隶校尉,会值国家丧祸之际,太后承摄,何氏辅政,绍专为邪媚,不能举直,至令丁原焚烧函谷,招来董卓,造为乱根,绍罪一也。”
<div class="contentadv"> 先说袁绍的车骑将军是自封的,假的,不作数的,大汉不承认的,凭借先人得享高官厚禄,而他本性淫乱,行为浮薄。再列第一罪,鼓动外戚宦官自相残杀,招来不轨,贻误社稷,弄得皇纲失统,天下大乱。
“卓既入雒而主见质,绍不能权谲以济君父,而弃置节传,迸窜逃亡,忝辱爵命,背上不忠,绍罪二也。”
这是第二罪,背违人主,忝辱爵命,袁绍作为司隶校尉,不能在关键时刻福报天子,力挽狂澜,反而丢弃符节逃出洛阳,辱没了他的职务,背叛了他的君。
“绍为勃海太守,默选戎马,当攻董卓,不告父兄,至使太傅门户,太仆母子,一旦而毙,不仁不孝,绍罪三也。”
袁绍为渤海太守时,悄悄准备兵马,即将攻打董卓,却不告诉自己的父兄,致使太傅(袁隗)一门、太仆(袁基)母子一刻之间遇害,不仁不孝,这是他的第三条罪状。
“绍既兴兵,涉历二年,不恤国难,广自封殖,乃多以资粮专为不急,割剥富室,收考责钱,百姓吁嗟,莫不痛怨,绍罪四也。”
第四罪:结党营私,掠夺百姓。袁绍起兵两年,打着反董的旗号儿,私下里扶植党羽,扩张地盘儿。还以反董的名义搜刮粮饷,压榨百姓。
“韩馥之迫,窃其虚位,矫命诏恩,刻金印玉玺,每下文书,皂囊施检,文曰'诏书一封,邟乡侯印'。邟,口浪反。昔新室之乱,渐以即真,今绍所施,拟而方之,绍罪五也。”
第五罪:窃取冀州,矫诏违制。逼迫韩馥,非法夺取冀州,更假造天子诏命,私刻金印玉玺,每次下发文书,总用黑绸袋子密封,上面写‘诏书一封,邟乡侯印’,这是王莽干的事,袁绍也做了。
“绍令崔巨业候视星日,财货赂遗,与共饮食,克期会合,攻钞郡县,此岂大臣所当宜为?绍罪六也。”
第六罪:大搞迷信,贿赂星工。
“绍与故虎牙都尉刘勋首共造兵,而以小忿枉害于勋,信用谗慝,杀害有功,绍罪七也。”
第七罪:因为小忿,杀害盟友。任用奸佞小人,帮助他为非作歹。
“绍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贡,横责其钱,钱不备毕,二人并命,绍罪八也。”
第八罪:敲诈勒索,杀害名仕。
“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以义不宜,乃据丰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损辱袁宗,绍罪九也。”
第九罪:出身卑贱,窃取高位,依照《春秋》之义,子随母贵。袁绍之母身为婢女,地位实在低贱,于义不可以成为他人的嗣子,他却身居高位,安享厚福,玷污王爵,辱没祖宗。
“又长沙太守孙坚,前领豫州刺史,驱走董卓,扫除陵庙,其功莫大;绍令周昂盗居其位,断绝坚粮,令不得入,使卓不被诛,绍罪十也。”
最后一罪:违背盟约,背刺孙坚。
反正不管有的没的,袁绍多多少少都沾一点,洗不掉。
“臣又每得后将军袁术书,云绍非术类也。绍之罪戾,虽南山之竹不能载。昔姬周政弱,王道陵迟,天子迁都,诸侯背叛,於是齐桓立柯亭之盟,晋文为践土之会,伐荆楚以致菁茅,诛曹、卫以彰无礼。臣虽阘茸,名非先贤,蒙被朝恩,当此重任,职在鈇钺,奉辞伐罪,辄与诸将州郡兵讨绍等。若事克捷,罪人斯得,庶续桓、文忠诚之效,攻战形状,前后续上。”
列举十条袁绍罪证,公孙瓒占据大义正式起兵。
(https://www.zbzwx.cc/book/3127196/115584417.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