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一四章 警惕
此次谢玄的到来,带给李徽诸多警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李徽最为担心的大晋内部即将要发生变故的征兆。
一直以来,大晋在外部敌人的高压之下生存,上上下下几乎已经习惯于这种压力。现在淮南大战胜利之后,北方强大的秦国已经有分崩离析之兆,其内部狼烟四起,已无暇南顾。这种时候,本是大晋欣欣向荣,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事实却往往并非所想的那般想当然。
当外部强大的压力的消除之后,也让内部的矛盾开始滋生。之前,世家大族之间,皇权和世家之间的矛盾都被生存的压力所压制。团结一致对外,保住大晋国祚和世家大族的利益,绝不能沦为胡人臣虏是最大的政治正确,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故而,内部之间的矛盾会被搁置起来,所有人都要服从于生存这第一要务。但失去了外部的压力之后,内部的各种利益的纠纷便纷纷冒头出来。
谢氏一家独大,控制内外事务,拥有强大的北府军,成为了独一档的大晋第一门阀。之前,谢氏为首,团结各大族的局面已经被打破。王彪之王坦之去世之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内部分化,各有所想,加之之前的一些矛盾,已经很难再团结在谢氏周围了。
而正因为谢氏的独大,又衍生出了和之前同样的问题。那便是,一个拥有极大实力和权力的豪阀对于皇权为威胁,对于大晋这种皇权和世家共掌权力的政治体制而言,最怕的便是这种情形的出现。
桓氏殷鉴不远,就算谢安竭力的维持谢氏的权力边界,表现出对大晋忠心耿耿的诚意,却也难以打消他人的猜忌。这其实便是大晋这奇葩的门阀政治的体制所带来的不可避免问题。
正如李徽和谢玄所说的那样,走在这条路上的人,要么急流勇退,放弃权力以表清白,要么便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走上谋位夺权之路。任何中间路线,其实都是很难行得通的。
谢安想以退让的方式,平衡朝廷的权力,以打消他人的顾虑,其实是太过理想化的做法。他试图以容忍司马道子干涉朝政和人事任免权力的做法,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缓解司马氏的忧虑,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李徽看来,这反而是最不明智的一种做法。
这么做,其实根本不能打消司马曜的疑虑,反而让司马道子有机会利用谢安的退让做文章。比如,司马道子举荐大量人员入朝廷担任要职,且这些人之中不乏王国宝这样的世家大族的人物,这无形中形成了以司马道子为首的,各世家大族参与的反对谢氏的同盟。
就像当初以谢氏为首,团结其他世家大族对抗桓温一样。眼下,那些人正在形成反对谢氏的同盟,形成一股庞大的力量。这样的身份的变幻恐怕是谢安也难以想到的。
这个问题,其实李徽早就有所警觉。不单单是在司马道子拉拢自己之前,李徽便已经根据已知的历史进程有所担忧。
在后世,李徽对淝水大战之后,东晋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大发展和国力大强盛的时期,而是迅速陷入到了各种内乱之中。这一度让后世的李徽感觉费解。但是现在,身在这个时代,深刻的了解到了这个时代的各种矛盾和利益的纠葛,深刻理解这个时代的特质之后,李徽理解了这一切发展的脉络,是有其固有的逻辑的。
只是,李徽没想到的是,事情的发展似乎超出了自己的预料。一切来的很快,进程显得极为快速,一时间竟很难去把握这种局面会走向何方。
对于自己而言,眼下的局面很是微妙。自己处在一个似乎是边缘,但却很可能是漩涡中心的位置。因为自己曾被认为和谢氏绑定,而现在却又成为了一个不可捉摸的因素。
司马道子想要拉拢自己,分化谢氏的实力,这无可厚非。站在他的立场上,他完全有理由这么做。而在谢氏看来,自己其实已经和他们若即若离了。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而言,自己现在处在两方都想拉拢,却又都觉得自己和他们不是一路人的位置上。这或许会带来一些隐忧。
谢玄点破自己和慕容垂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李徽心中是极为震撼的,甚至有些惶恐。空穴来风,必有原因。谢玄这么说,必是听到了什么风声。而这一点,朝廷里那些人也必是怀疑的。这或许是慕容垂捣鬼,故意放出风声来让自己被大晋朝廷猜忌,给自己找麻烦。他这么做是有绝对的动机的,因为自己趁人之危,从他身上挖了几块肉,定令他心中恼怒。
当然,也未必是慕容垂所为,而是自己取得北徐州和青州四郡太轻松。慕容垂居然没有拿出任何的行动来反制自己,任由自己作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自己和慕容垂达成了某种默契。
况且,自己和慕容氏之间的往来虽然竭力保密,但不免是有蛛丝马迹可循的。真要是有心,自会探知一些端倪来。
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件事并非是什么好事,甚至是某种隐藏的危险。如果说,司马道子等人想要对谢氏发难,则这件事很可能是他们的一个抓手。如果司马道子掌握确凿的证据,知道自己和慕容氏之间的勾当,则他可以拿这件事大做文章。
李徽所能想到的最坏情形是:如果司马道子公开此事,则谢氏必然只能和自己切割,将自己打为通敌之贼。接下来,司马道子会要求谢安派兵讨伐自己。如果是那样的话,谢安恐怕不得不命谢玄的北府军来攻打自己。谢玄恐怕无法违抗命令,而自己也不可能坐以待毙,则兄弟反目,自相残杀的悲剧就要上演。
这种结果,令人不寒而栗。无论谁输谁赢,最终都是一地鸡毛,后果难以收拾。
当然,这是最坏的一种结果。李徽倾向于自己和慕容垂之间的事或许能被人察觉,但却并无实据。否则,谢玄的反应会更激烈些。事实上,谢玄只是点了一下自己而已,并未实锤。而以谢玄的性格,他若知道实据,定会当面质问自己。
但无论如何,李徽知道自己必须要做出一些应对了。无论是对于朝廷之中司马道子等人和谢氏之间的争权之事,还是自己徐州目前所处的位置和情形,都需要做出一些理性的决策来。有时候,任何的掉以轻心,都可能葬送一切。在局面变化之前,必须做好多种预案,以及时的应对。
一个最为简单的问题,便令李徽浑身冒汗。倘若朝廷兵马攻来,眼下的徐州是否有自保之力?这在以前似乎是根本不用考虑的问题,但在眼下,这反而是李徽要考虑的头等大事。
就目前而言,东府军总兵力不足五万,加上地方郡兵也不过七万余。因为北方局势混乱,占据北徐州和青州四郡之后,目前绝大部分兵力都在北方。自淮阴往南,各郡县都无重兵把守,邗沟以东的要塞,海陵郡临江渡口,重要的官道枢纽的兵马都很少,几乎形同虚设。若是有兵马从京口,或者从广陵东渡攻袭,根本很难阻挡。
所以,必须要尽快扩充兵马,修缮要塞,于重要的城池码头路口湖口配置火器兵力,以防万一。
以前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要做这样的防备,但现在,却很有必要。
其次,必须要进一步的净化徐州主要官员的队伍。有朝一日和朝廷意见相左,甚至是发生冲突的时候,自己内部的官员必须要站稳位置。淮阴郡所属官员倒是不用担心,南方的海陵郡太守陶定会做怎样的抉择,这是很重要的。自己必须知道他心中的想法,若是此人靠不住,必须早些解决,免留后患。
其三,必须想办法让自己脱离漩涡中心,抽身出来。谢氏和司马道子之间的权力之争,乃是世家大族和皇权之争。谢安必会做出他的选择,而自己万不能成为他们之间争斗的砝码。除非双方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涉及生死,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否则自己绝不站队,坚决置身事外。如果真到了水火不容的你死我活的地步,自己自然会站在自己该站的位置上。
李徽考虑了许多,但眼下局面确实复杂,一时之间只能根据局面的发展来应对。但扩军备战以防万一是一定要做的,这也是应付最坏的局面。
当然,在此之前,谢玄的北伐之事李徽还是需要极为关注。李徽担心,以谢玄的脾气怕是不愿接受自己的劝告,会有冒进的举动。鉴于此,李徽命人传令给驻守琅琊郡的李荣,密切注意北府军动向。一旦北府军北进关东,即刻禀报自己。自己要赶去阻止他这么做。
四月中,南方大族几位新任太守抵达淮阴,李徽介绍了北边的情形,命人护送他们前往赴任,安排第三批两百余名官员一起北上。
这之后,李徽开始了南下巡视的旅途。此次南下巡视的路线,便是沿着徐州西侧邗沟南下,视察邗沟东岸的宝应高邮山阳射阳湖等大型的码头湖口以及重要城池要塞的防御。另外,最重要的还是南边的海陵郡所辖的瓜州渡口,沿江防务,交通要道的防御措施,兵站城塞的设立等等。
当然,也要顺便去和陶定等一干海陵郡所辖官员好好的谈一谈。
(https://www.zbzwx.cc/book/3137852/109255757.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