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新人新气象
第124章 新人新气象
第二天康熙要从畅春园回紫禁城,因着胤?要主持今日的大朝会,所以特意安排了五哥一路护送。
太和殿侧殿已经挤满了等待上朝的大臣,和往常不同的是,部阁高官们都聚在一起,讨论着为何今日大朝会还能正常召开。
昨日他们都是在叛乱中侥幸逃脱的,还以为皇上会延迟大朝会,没想到今日竟然正常开了,心里更是忐忑万分。
他们其中的一些人和谋逆的大阿哥曾有牵连,如今更是惴惴不安,大阿哥已经被囚禁,那他们这些往日里跟随过大阿哥的,是不是也要被革职查办了。
这次的大朝会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牵动他们的心,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到了大朝会的时间,皇上并没有出现,一时间众人面面相觑。
魏珠清了清嗓子,上前宣布了康熙命敦亲王胤?监国,同时晋敦亲王之母为皇贵妃的旨意。
太和殿安静了一瞬间,随即沸腾起来,除了昨晚知情的官员,其他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敦亲王不会软禁了皇上吧?
不怪他们多想,历史上有诸多皇帝都被谋反的逆臣软禁过,难道如今这样的局面在大清要再次上演了。
胤?一步一步走到魏珠身边,在距离龙椅三个台阶的位置停下,转过身来和朝臣们解释。
“皇阿玛身体抱恙,昨日诸位阿哥和步兵统领隆科多大人都在现场,诸位若有疑问,可自行询问。”
这话一出,朝臣们都松了一口气,隆科多是皇上母家之人,定然不会包庇敦亲王。
接下来,胤?把今日主要的四个大问题抛出来让朝臣们一起讨论,分别是缺失人员补足、新开恩科、理藩院与礼部职能调整和审理大阿哥谋逆。
针对第一个大问题,胤?将昨日朝臣的损失情况复盘一遍,然后拿起了第二道圣旨,将新的职位安排下去。
昨日有一小半的重臣折损在叛乱里,胤?和四阿哥、八阿哥研究了一通,才勉强把空缺补了补,让各部不至于开了天窗。
同时人尽其用的原则,胤?又和康熙请示,把阿哥们所在的部门重新调整,毕竟阿哥们在尚书房接受了那么多年的精英教育,个顶个都是可以撑起来的,要是像之前的礼部一样聚集那么多阿哥,反而是浪费资源。
三阿哥和四阿哥还是继续留在礼部和户部,五阿哥被派到兵部,弥补大阿哥的空缺,七阿哥还是在工部,八阿哥被派到吏部,九阿哥还是在刑部,十一阿哥到工部协助七阿哥,十二阿哥到吏部协助八阿哥,十三阿哥到户部协助四阿哥,十四阿哥到礼部协助三阿哥。
毕竟一个阿哥的分量能抵得过两个尚书,这一通安排下来,六部这边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
理藩院和都察院的情况还好,所以暂时就不派阿哥前往,继续由各尚书主理。
这次的人事安排中,有不少原本低官阶的官员都受到了提拔,倒是让他们欢喜了好久。
另外针对所有阵亡重臣,由礼部出具下一步的安抚计划。
第二个大问题就没有什么悬念了,之前江南科举受贿案的官员空缺还没有补齐,这回京城又出了这么多职位空缺,所以加开恩科也是常事。
国子监院正领了旨意就站到一旁,毕竟加开恩科有惯例可循,他们就循规蹈矩地安排下去就可以。
接下来的议题直接让国子监众人都坐不住了。
第三个问题是理藩院与礼部的职能调整,这一点简直让大家摸不着头脑,大家的第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要调整。
胤?先是扯了一通圣贤大道理,这些他们在尚书房都读倦了,长篇大论起来绝对不输举人进士,然后就放出了一个爆炸性的结果。
从此以后,国子监由礼部管辖,但是把礼部的所有外交职能全部调整到理藩院,理藩院增加两名汉族侍郎。
国子监总是自诩“天子门生”,所以一定要直接向皇帝汇报,但是院正的嘴皮子哪能比得过见天吵架的礼部。
张英简直要喜极而泣了,太好了,礼部于国于民总算能有些用处,不用像之前一样斗鸡眼似的盯着后宫看。
而且皇上的圣旨都已经下了,国子监想反对,那就属于抗旨,要是放到以前皇上在的时候兴许还能争取几句,可是现在监国的是说一不二的敦亲王,他们只能私底下给康熙递折子。
而到了最后一个问题时,下头一个说话的都没有了。
开玩笑,谁敢去审理皇上的长子、曾经的亲王的案子,尤其是在下首的那些曾经的大阿哥一党,更是一个字不敢说,生怕敦亲王点他们的名字。
之前敦亲王审理江南谋逆案,直接逼得太子出了家,他们查出来的结果要是敦亲王不满意,那可不是革职罢官这样的惩罚了。
被斩首的噶礼他们可都记着呢,那可是康熙乳母的亲儿子,这大清就没有敦亲王不敢惹的。
要是胤?知道他们的心理活动,一定会正义凛然地反驳,你们可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下头的臣子没一个敢说话的,阿哥们也都缩着头,胤?等了将近一刻钟,也没能等来那个勇士。
算了,还是他自己来吧。
朝臣们只觉得敦亲王的声音如同天籁一般,太好了,敦亲王真是大好人呀。
不过原大阿哥党却是更加惴惴不安,这敦亲王软硬不吃,难道到时候真要把他们连根拔起吗。
对于这个担心,他们都想到了一个很朴素的应对方法,那就是送礼。
还没等胤?从乾清宫出来,送礼的人就已经围满了敦亲王府的大门,只可惜,听同街的邻居说,敦亲王府已经有半个多月闭门不出了。
康熙从魏珠的转述里自然了解了今日大朝会的情况,良久之后他才点点头,老十处理得还可以,下头的人也不敢说什么,最起码现在朝廷的内部先稳住了。
还没等康熙松口气,来自蒙古和外藩各国的求见折子就陆陆续续到京。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来打探情况的,刚刚完成职能调整的理藩院开始忙碌起来。
(https://www.zbzwx.cc/book/3176571/11111010.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