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小说全文阅读 > 151.第151章 争权(求追)

151.第151章 争权(求追)


第151章  争权(求追)

    南郑。

    一将引数骑,自北面匆匆而行,正是汉中太守、镇远将军魏延。

    北门口。

    魏延的长子魏昌,策马静候。

    见到魏延归来,魏昌连忙策马迎上。

    魏延面容冷毅:“可有探得,如今都有谁在争北伐主帅?”

    原本魏延在督巡汉中各驿道的粮仓修筑,骤闻刘备要在南郑登台拜将挑选北伐主帅,魏延顿时呆不住了。

    昔日刘备在委任魏延为汉中太守时,曾问魏延有何想法。

    魏延豪言“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虽然上回刘备让魏延在汉中通往长安的驿道上修筑粮仓,是作为疑兵来麻痹曹操的,但魏延并未将修筑粮仓的事敷衍应付,而是认认真真的在修筑粮仓。

    更是招来了大量的汉中本地人询问地理地质气候变化,确保修筑的粮仓不会因为不可抗力因素而出现纰漏。

    魏延出身低微,本只是义阳耕田为生的民户,曾因暴揍不法豪强的子侄而被迫去山中当猎户。

    因为仰慕刘备名声而与同乡人刘邕、傅肜、郝普等人拖家带口,托身于刘备。

    刘备见魏延果敢有勇力,行事又有忠义,仿佛看到了青年版的关羽,心中颇为喜爱。

    又见魏延性格过于偏激,遂替魏延取字文长,以此来勉励魏延多读书,增长见识,以文养性。

    而魏延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初率部曲随刘备入蜀,就屡立战功,升任牙门将军。

    汉中之战后,刘备又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称王后更是以魏延为汉中太守,官职也从牙门将提拔为镇远将军。

    不仅全军哗然,甚至连张飞都不能理解刘备为什么会对魏延如此器重和信任!

    魏延性格高傲,性情也极为恶劣,仿佛一柄随时都出鞘的利刃,谁碰就砍谁。

    同乡人郝普曾劝魏延不要总是对周围人抱有恶意,要多结交朋友,朋友多了路才好走。

    魏延却是反驳郝普:没必要去进行无用的结交,倘若一时不察,错误的结交了心思不良的朋友,又因此误了左将军大事,我等万死难恕其罪。

    后来郝普被好友邓玄之出卖,中了吕蒙的诡计开城投降,魏延就更厌恶跟周边人结交了。

    魏延更是常对长子魏昌道:大王待我父子恩重如山,我父子就应该只忠于大王;与其耗费钱粮精力去结交那群营营之辈,不如善养士卒,为大王打造能陷阵先登的精锐之士。

    刘备听闻后,更欣赏魏延的品行。

    敢战敢打又忠心,这样的骁将哪个主君会不喜欢?

    魏昌不敢怠慢,连忙道:“后将军,右将军和左将军,都在争这北伐的主帅。”

    “孩儿还打探到,法尚书被贬去越嶲后,大王就将尚书令一职搁置了,依旧由军师将军府暂掌尚书令相关的事务。”

    “奇怪的是,诸葛军师又将军师将军府的公文全部给了长子诸葛乔批阅,诸葛军师每天都抱着兵书战策在研究,尚书刘巴、杨仪等人,对此颇有微词。”

    “成都有人猜测,诸葛军师也可能会竞争北伐主帅。”

    魏延轻哼:“马超有勇而无仁,背父叛君,虐杀州将,又戮其亲眷;虽然能得羌胡心,却被州人厌恶。”

    “大王素以仁义行事,故而受士民爱戴;昔日在荆州时,我等也是因为大王的仁义才会托身于大王。”

    “大王要定秦川,兵锋虽为主,但必会以仁义为辅,若用马超为北伐主帅,雍凉士民皆会畏而死战。”

    “北伐大事,涉及军务繁多,后将军年老体衰,如何能有这精力?”

    “右将军骁勇善战又久随大王,论威望论军职,若大王允许右将军来争这北伐主帅,我未必能争得过。”

    “至于诸葛军师,若诸葛军师要当这北伐主帅,我情愿为先锋。”

    魏昌疑道:“诸葛军师虽然懂军谋,但从未统兵,若让一介文人统兵,岂不是视三军安危为儿戏?”

    魏延斥道:“不可妄言!昌儿你要记住,倘若诸葛军师要当这北伐主帅,那必定是大王授意。”

    “我若不支持诸葛军师,那就是不支持大王,大王又岂会视三军安危为儿戏?”

    “不用多疑,让将士们都打起精神来,不要让大王看到我等惫懒了军务。”

    “谁要敢延误了军务犯了军规,严惩不贷。”

    “若大王以我为北伐主帅,我必为大王取关中;若大王不以我为北伐主帅,我也不能被大王委任的北伐主帅小觑了。”

    魏昌见魏延发怒,遂不敢再胡乱评价。

    成都。

    尚书杨仪寻到了尚书刘巴,满腹抱怨:“虽说军师暂代了尚书令的公务,可军师竟让诸葛乔那稚子来批阅公文,真是儿戏。”

    “法孝直因为孟达的事被贬越嶲,基本上已经回不了成都了;以子初兄的大才,这尚书令当由子初兄来担任。”

    “如今我等却要受诸葛乔来约束,这稚子能懂什么?竟然连续驳回了我的三次公文!”

    “我与他争辩,他竟然说我高谈阔论,不了解详情就胡乱给朱提太守评定优劣。”

    “那是我胡乱评定吗?朱提太守邓方,在任期间竟然将府库的钱粮全都分给了蛮夷,这都是刺奸确认过后连邓方都亲口承认的。”

    “是谁高谈阔论?是谁不了解详情?”

    “他只是代诸葛军师批阅公文,他不是尚书令也不是军师将军,哪来的资格喝斥我?”

    杨仪越说越气。

    都是跟诸葛亮的同辈人物,又官居尚书,如今居然被一个小辈给训斥。

    类似的事,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杨仪早就憋了一肚子火。

    想到刘巴送的公文同样被诸葛乔驳回过,且对诸葛乔也是颇有微词,杨仪遂来找刘巴诉苦。

    刘巴见杨仪一堆怨言,不由蹙眉。

    虽然刘巴对诸葛乔也有不满,但刘巴并不想跟杨仪在这背后议论,道:

    “诸葛军师让诸葛乔来代为处理公文,是得到大王许可的,大王为此还专门下了一道临时批文。”

    “诸葛乔并未违背成都的法令规矩。”

    杨仪见刘巴态度模糊,心中顿有不满,但表面依旧装作对诸葛乔很生气的模样,提议道:

    “子初兄,大王可以下这临时批文,也能将这临时批文收回去。”

    “不如你我同往劝谏大王,请大王收回成命,让子初兄来代掌尚书令。”

    刘巴扫了一眼杨仪,心中多了几分鄙夷。

    在我面前你还敢玩这种伎俩,伱想自己当这尚书令,却让我去承担大王的怒火?

    你当我刘巴是什么人?

    “杨尚书,劝谏的事,我不想参与,而且我认为诸葛乔上次驳回我的理由,也是有些道理的。”

    刘巴个性清高。

    若是看谁不爽,刘巴就是真会不爽,压根都不带掩饰的。

    包括刘备张飞在内,刘巴若想不理谁,就没人能强迫。

    如今见杨仪不爽,自然也不肯给杨仪面子,当即就回绝了杨仪的提议。

    杨仪见刘巴不肯出头,只能忿忿而去。

    “刘子初不肯劝谏,那我便亲自去劝谏。”

    “法正如今被贬,以我的才能如何当不了这尚书令?”

    “哼!我本想让刘子初当几年尚书令再取代他,竟然如此不识抬举!”

    杨仪是个很自负的人。

    总是自认为才冠当世,诸葛亮法正等人只是占了跟着刘备时间早的便宜。

    杨仪自认为,若是先诸葛亮和法正一步替刘备策谋,立足荆州拿下益州也是轻轻松松的事!

    怒气冲冲的杨仪,拿着跟朱提太守邓方有关的公文就来寻刘备,要请刘备决断。

    刘备扫了一眼公文,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

    “威公,你对朱提郡的情况不太了解,孔山此举并无不妥,伯松驳回你的评定也是合理的。”

    “邓孔山在朱提的功绩,理当为优异。”

    杨仪不服:“大王,这朱提郡也是大汉的土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蛮夷若是不服,那就打到他们服。”

    “邓孔山身为一郡太守,不敢以军威震慑蛮夷,却要用钱财去讨好蛮夷,岂不是有辱大王威名?”

    刘备心中不悦。

    邓方是谁?

    那可是刘备在荆州招募的优秀人才,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着刘备入川,屡有功绩。

    邓方为人又不重钱财,果敢勇武,担任朱提太守四年,夷人信服,郡内豪强也不敢生乱。

    不像马谡治理的越嶲,汉夷矛盾日益严重,还得法正去接替马谡。

    只是花了点钱粮就让朱提郡汉夷和平共处,这都不算政绩,难道马谡在越嶲任职时想跑路就算政绩?

    “威公,这事就不争论了,就按伯松的意见处理吧。”刘备不想因为这点小事而跟杨仪争论。

    杨仪见状,又提议道:“大王,恕我直言,我认为需要尚书令批阅的公文,不应该集中由诸葛军师负责。”

    “不仅增加了诸葛军师的负担,也会让职权不明,权力容易集中到诸葛军师一人手中,这不利于大王统辖群臣。”

    “请大王斟酌,可在我和刘尚书中挑选一人,升任尚书令。”

    刘备迟疑。

    当初杨仪背离曹操来投的时候,刘备还是挺喜欢杨仪的,杨仪的才干是有的,不论是军国大事还是政治得失都颇有见解。

    然而时间一长,刘备就发现问题了。

    杨仪这个人特自负,器量也狭隘,若是认同杨仪的观点杨仪的态度就非常好,若是不认同杨仪的观点杨仪的态度就很恶劣。

    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仿佛天老大我老二,我说的是真理,别人说的都是歪理。

    只不过平日里,刘备都当这些只是同僚之争不影响大局,再加上杨仪的确有不俗的才学,故而杨仪的官也是越做越大。

    杨仪对此也是颇为自得。

    只要有才,那这官就能一直升。

    但现在,刘备忽然发现,似乎是过于看重杨仪了,以至于杨仪现在都敢自荐来当尚书令了。

    尚书令为什么暂时搁置?

    那是因为要给法正留着的!

    提拔了刘巴和杨仪,法正立功回来还怎么调岗?

    想到这里,刘备岔开了话题:“威公,暂时先不论这个。过几日你跟我去趟汉中,有些紧要事得先处理。”

    原本刘备是想带刘巴去汉中的,但刘备又担心走后杨仪跟诸葛乔不和,只能又改了决定;顺便将杨仪带身边敲打一番。

    杨仪却是嗅觉到了不寻常,结合成都近日的流言以及诸葛亮将公文教给诸葛乔批阅等等,杨仪询问道:“大王莫非要让诸葛军师统兵北伐?”

    刘备微微眯眼,不答反问:“威公以为军师可否胜任北伐重任?”

    杨仪沉吟片刻:“大王,恕我直言。军师虽懂谋略,但统兵作战不是仅靠谋略就可以的。”

    “为大王计,应对挑选一个有征战经验的大将统兵北伐,譬如荆州的前将军。”

    杨仪跟关羽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毕竟当初降的也是关羽,又是被关羽举荐入西川的。

    若关羽当北伐主帅,杨仪自认为还是能跟着关羽捞点功劳的。

    至于诸葛乔是关羽的女婿?得罪了诸葛乔会惹得关羽不喜?

    那不在杨仪考虑范围!

    在杨仪心中,若不是看在诸葛乔是关羽女婿的份上,杨仪早在公文第一次被驳回就跟诸葛乔吵起来了,根本不会等得第三次被驳回。

    刘备见杨仪也不认为诸葛亮有资格担任北伐主帅,暗暗一叹,道:“云长要在荆州整顿防务,不可轻离。”

    “倘若军师不能选,孟起、益德、汉升和文长四人,威公认为谁更合适?”

    杨仪不假思索:“自然是右将军!”

    “左将军虽然能得羌胡人心,但为人残暴寡恩,为追求军争胜利,不顾父兄弟在安危,亦不顾妻妾儿女安危,更是屠戮州将家眷。”

    “如此不仁不义,如何能服人?若当了北伐主帅,那么雍凉士民皆会以为大王残暴寡恩。”

    “即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日他们又要反叛,北伐如何能胜?”

    “昔日三秦之民死守关隘抵挡项羽,又箪食壶浆喜迎高祖,皆因项羽残暴寡恩。”

    “要定雍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左将军不明白这样的用兵道理!”

    “能明白这道理的,唯有右将军!”

    “右将军虽然是武夫,却素来尊敬士人,若是统兵北伐,又有大王的仁义名声在,雍凉士民又岂能不箪食壶浆相迎?”

    “更何况,左将军本就是势穷来投,对大王未必忠心,若是得势必然拥兵自重;而右将军对大王忠心耿耿,大王就算给了右将军全部的兵力,右将军也不会大王有丝毫二心。”

    刘备暗暗点头,杨仪对马超和张飞的分析,是挺客观的。

    且不提马超是否忠心,马超的性格和用兵风格,不符合刘备的仁义观。

    常言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刘备一辈子仁义,因为事急而夺刘璋基业,哪怕刘备已经善待了刘璋也不免受人非议。

    若北伐再用马超,行残暴杀戮事,那刘备的仁义美名会再次遭到抨击,甚至还会出现“伪君子刘备”的言论。

    “威公言之有理。”刘备点头,又问道:“倘若我不用益德,汉升和文长可否胜任北伐?”

    杨仪不假思索:“后将军年老体衰,北伐又事务繁忙,再加上出川道路艰险,我认为后将军不宜出征。倘若有个意外,未临敌先损大将,岂不是挫了锐气?”

    “至于镇远将军,大王让镇远将军当汉中太守就已经让三军哗然,右将军更是因此闷闷多日。”

    “若让镇远将军当北伐主将,右将军必然头一个不服,左将军和后将军也会觉得大王用人不公。”

    杨仪忽然语气一顿。

    因为杨仪忽然想到,关羽不能调,马超不能用,黄忠不适合,魏延威望资历都不足,刘备又有不用张飞的想法,那这北伐主将除了诸葛亮还能用谁?

    就在杨仪细思的时候,刘备却是开口道:“威公,先去准备吧,具体用谁当北伐,等到了南郑再商议。”

    顿了顿,刘备又补充了一句:“公文的批阅,你就按伯松的意思办吧,不用作这些无用之争。我不希望我麾下的文武,会为了一些小事而争吵。”

    杨仪受了敲打,知道刘备现在是在全力支持诸葛乔,遂不再多言。

    同时,杨仪也有了新的想法:参与北伐,建立功勋!

    “倘若连诸葛军师都能统兵北伐,那岂不是意味着,我今后也能有机会统兵北伐?”

    “大王偏信诸葛乔,定是因为诸葛乔在荆州立了军功,故而想要重点培养。”

    “倘若我也在北伐立了功劳,又如何能轮到诸葛乔踩在我的头上?”

    想到这里,杨仪也不再多言,遂拱手退下。

    待杨仪离开,刘备又令人去召诸葛乔。

    十几日的公文批阅,诸葛乔也对公文的批阅逐渐熟稔,不再如一开始得废寝忘食住在公署了。

    不多时。

    诸葛乔健步而来,见到刘备就是一礼:“大王!”

    刘备见诸葛乔气息泰然,不由问道:“伯松,最近的公文批阅,可有难处?”

    诸葛乔摇头:“步入正轨,足以应付。”

    刘备大笑:“伯松能应付就好,批阅了这么多天的公文,伯松可有什么想法?”

    专门下达批文,同意让诸葛乔批阅军师将军府的公文,刘备可不是仅仅因为诸葛亮要准备北伐拜将的事。

    尚书还有刘巴和杨仪,可以挑一个暂代处理,实在不行刘备也可以亲自上。

    之所以让诸葛乔来负责批阅,刘备的想法其实跟关羽让诸葛乔当主簿的想法是一致的。

    通过批阅公文,诸葛乔能快速的了解益州的军政情况,包括不限于各郡的官吏考核任免、经济民生、汉戎汉夷关系等等。

    诸葛乔言简意赅:“穷!”

    一个穷字,是诸葛乔这十几日批阅公文最大的感触。

    刘备虽然得了益州,但太穷了!

    黄权极力反对北伐,便是清楚益州疲弊。

    作为阆中人又曾是刘璋主簿、如今为益州治中的黄权,很清楚益州的情况。

    刘备有些尴尬:“益州天府之国,百工兴盛,钱粮颇多,又有蜀锦畅销全国,盐铁也能往销各地,又岂会穷?”

    益州被称为天府之国不是空穴来风,百工兴盛,盐、铁、船、竹木器、车、漆器、金银器、丹砂、布、丝织、皮革、生漆、皮毛等生产,其中又以冶铜、冶铁、制盐、丝织、漆器最是发达。

    刘备又采纳刘巴的提议,发行直白五铢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让府库变得十分充盈。

    虽然汉中之战消耗颇巨,但百工都是可持续的,并非是用了就没了,这钱也是能一直钱生钱的。

    怎么会穷?

    诸葛乔欲言又止。

    刘备令左右退下:“伯松,你我之间,还有什么话是不能讲的吗?”

    诸葛乔叹气:“大王,倘若成都有三百户织户,这三百户都在织锦;假设成都只有大王能买得起锦,可大王整日忙于军务又没心思去购买蜀锦。”

    “那么,成都这三百户织户,是穷,还是富?”

    刘备迟疑。

    若说穷,三百户家家户户都有锦,若说富,锦堆在家中没人买也换不了粮米鱼肉。

    见刘备迟疑,诸葛乔又道:“大王,你军中的将士,都因为打仗而赚了很多赏赐;可他们因为连年征战又不能拿这些赏赐去购买想买的东西。”

    “民间的百工,每年都辛辛苦苦的盛产锦、布、漆器等货物,却又没人来买。”

    “长此以往,有钱的想买而没时间买,有货的想卖又卖不出,看起来好像都有钱,但商品和金钱无法流通,就等于一年白费。”

    “那不就等于穷吗?”

    “为大王计,应当着重精力促进益州内部的买与卖,让有钱的能花钱,有货的能卖货。”

    “如此,益州才不会变的疲敝!”

    听了诸葛乔的话,刘备也明白过来了:“伯松,你这说来说去,还是在让我不要北伐。你这是担心军师不能当上北伐主帅,就拖延不了时间,怕我北伐亲征吗?”

      友情提示:非演义魏延

    (本章完)


  (https://www.zbzwx.cc/book/3188392/11110983.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