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崇祯重振大明小说最新章节 > 第612章 生产困难

第612章 生产困难


股票受到追捧、债券反而遇冷,这是朱由检没想到的事情。

在他看来,债券要比股票稳定多了,大明那些保守的人应该会更喜欢这个。

尤其是如今钱存在银行里没有利息,甚至一些钱庄,仍在收取保管费。

这种情况下把一部分钱拿出来购买债券,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

相比存银行来说,明显更有收益。

思来想去之后,朱由检只能归结为大明朝廷的信誉不好,以至于人们看到是太仆寺发行的债券,就对它不太放心。

东宁伯国的债券受追捧,更多的是一些商人要依附权贵。本质上一种权贵经济,并不值得提倡。

这让他觉得大明的资本市场完善,仍旧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还有一个原因,应该是白银太保值,人们投资的迫切性不太大。』

『不像后世的信用货币,每年都有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不把钱拿出去投资,隔几年购买力就只有以前一半。』

『现在白银兑换铜钱的价格上涨,那些窖藏白银的人,更不愿把它拿出来。』

这是朱由检推动铜钱贬值,所带来的后遗症。

人们是纷纷把铜钱拿出来换成银元,甚至还推动发行厘币等辅币券。

这让内廷收铜的成本降低很多,如今已经冶炼了很多铜材。

但是与此同时,白银保值这个观念,也被一些人认可。

窖藏白银的富豪,自然更不愿意把银子拿出来。

想解决这件事情很简单,那就是让白银像铜钱一样贬值。

但对于急需用铜制造底火和弹壳的朱由检来说,还是铜钱贬值的收益更大。

所以他只是在脑海里转转这个念头,打算等铜钱不再作为货币后再推动白银贬值。

趁着这段时间,他还能储备更多黄金。把内廷的存银,尽量变成存金。

思索清楚这个问题后,朱由检唤来涂文辅、王承恩,向他们做出安排:

“一定要保证交易公平,让更多的资金进入交易所。”

“这样朝廷能收取更多的印花税,你们操纵行情时,也能获得更多收益。”

涂文辅、王承恩两人,都是点头应是。

在去年于金属交易所牛刀小试后,两人已明白上涨和下跌时,应该如何获益。

对于掌控交易所的皇资委来说,根本就不需要做多少小动作。只是靠着收集来的消息,就能操纵行情。

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保证交易的公平。让交易所吸引更多的资金,方便赚取钱财。

王承恩还提出想法道:

“臣打算在顺天银行下面,成立证券公司。”

“专门负责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买卖,在交易所交易。”

朱由检对此很赞许,认为专门的证券公司,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完善。

同时他也提醒王承恩,必须要做好银行资金的分配。有多少用于放贷、多少购买债券、多少购买股票……都要算好比例。

“在这方面,可以让你们内府监开设的工商学堂办一个金融学院。”

“再成立金融研究所,专门研究这些。”

鼓励王承恩用搜集到的数据,建立金融模型。

就算初期有很多错误,也能用来参考。

王承恩点头记下,涂文辅也若有所思,认为皇资委也应该建立数据模型,管理下属企业。

尤其是他知道,当今皇帝是喜欢看数字的。经常会派遣人,对做好的账目抽查计算。

为了保证在这点上少出差错,他也要在皇资委推行数据管理。最好能建立模型,估算出各企业应该有的利润。

如果将来对不上,那肯定是有问题。不是负责人的能力差,就是贪污腐败。

大明的经济学,也在此之后逐步建立。用数学管理经济,成为更重要的手段。

对此做出安排后,朱由检又叮嘱他们看好八家上市企业。要让这些企业能盈利,股价不能跌得太狠。尤其是督促它们要落实上市要求,把职工持股的事情推行下去。

对此,涂文辅是有些不愿的,说道:

“明报公司那样的企业也就算了,分给职工百分之二十,也没什么大不了。”

“但是大明航运集团,现在的资产却有一千五百万。分给职工百分之十红利,实在是太多了。”

“臣以为对这种巨型企业可以降低要求,或者设置上限。”

不愿意凭白把百分之十股分,交给职工大会持有。

对此朱由检皱了皱眉,也感觉有些善财难舍。尤其是涂文辅说的又一个理由,险些打动了他:

“航运集团下属的公司,已经落实了这个安排,给在公司的职工分配百分之十股份。”

“如果航运集团再分百分之十,分给他们不就重复了吗?”

“只分给集团总公司,现在又没多少人。”

认为不应该给这些人分享百分之十红利,尤其是枢密院和海军部那边,对此很是反对。

在知道大明航运集团的股份多值钱后,他们一改之前无所谓的态度,对此重视起来。

对于皇资委和海军部一起出百分之五股份交给职工持有,他们都不愿意。

朱由检虽然也不舍得拿出一百五十万钱财,但是仔细思考之后,还是下决心道:

“无论如何,百分之十的职工持股不能变,至少要有这个比例。”

“集团总部的职工虽少,却是不可或缺。他们基本上都属于管理层,达到一定级别就应该当作高管看待。”

“还有,把属于集团总部管理的下属公司管理层,同样纳入集团总部分红。避免他们在下属公司工作时,只顾着所在公司的利益,却忽略了集团。”

让这些被集团总部派去下属企业的管理层,享受双重红利。

不过即使这样,这些人分享百分之十红利,仍旧有些太多。

对此朱由检道:

“巨型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至少要把自己企业的职工养起来。”

“集团总部职工的百分之十红利可以只发一半给集团总部职工,另一半百分之五红利拿出来成立基金,面对所有职员。”

“这个基金可以对遇到特殊情况的职工进行救助,也可以向学堂进行捐助,让学堂接纳一定数量的员工培训。”

“只要是对职工有益的事情,就该大胆去做。”

“以后摸索成熟了,纳入上市规范。”

坚持了职工持股百分之十,对此绝不动摇。

甚至还进一步对员工进行保障,避免他们将来走投无路之下走极端。

这都是缓解将来劳资矛盾的措施,在大明的资本主义发展前,就给它们立规范。

涂文辅见此情景,也是有些无奈。

因为皇帝在设立各种企业时,就制定了这个规矩。

他这次提出异议,已经冒着得罪下属企业高管的风险,如果再说下去,那些人可能就会想办法给他难堪。

只是想到皇资委拥有的四十五点航运集团股份,分给职工五个点后会变成百分之四十,他的心中就是一阵不痛快。认为皇帝在撒钱上实在太大方,撒给了封地贵族不说,还要给那些苦力。

朱由检在做出这个安排后,又想到皇资委成员和内廷高级官员享有的百分之五红利,其他内廷人员却没做出安排,又嘱咐道:

“皇资委的收益同样如此,要拿出百分之五用于内廷人员安置。”

“无论是出宫养老,还是学习提升,都要做出安排。”

“只要为内廷工作的,皇资委就要想办法养起来。”

让涂文辅列个章程,把这件事情做好。

这让涂文辅的心情,终于好转起来。

相比钱财来说,这件事影响更大。只要能做好它,皇资委在内廷的影响力,会进一步提升。

与之一起提升的,自然是他这个掌管者的权力和威信。

王承恩看着这一幕,知道涂文辅的地位,是越来越高了。

之前还有可能和对方别苗头的自己,已经彻底落后此人。

他要说对此不羡慕,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皇帝最初打算设立的大内府监,就包含了皇资委的责任。

只是作为皇帝提拔起来的宦官,他在宫里的根基甚浅。相比涂文辅这个以前的阉党第三号太监,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也只能看着对方掌管的皇资委职权越来越大,完全压过了自己掌管的内府监。

这让他的心里,对曹化淳也有些埋怨,认为这个王安的后继者,完全没有把作用发挥出来:

『本以为曹化淳在皇资委,能稍稍牵制涂文辅。』

『没想到还是高看他了,这个人完全没有能力。』

『皇上对他似乎也不怎么待见,以后要离他远一点。』

上次曹化淳建议他交好文臣,把税收的主动权完全交给户部,就引来了皇帝的责怪。

这让王承恩知道,皇帝对宦官和文官的交往,还是有些忌讳的。

以后他想要继续往上爬,不能学曹化淳。

转着这些念头,王承恩又听到皇帝问道:

“这次收获的八十万两银子,朕打算都投入装备生产。”

“能制造多少火铳,把御营装备起来?”

兵仗局是属于内府监督导的,兵器集团更是属于内府监。王承恩急忙在心中算了一下,回道:

“现在的后装线膛火铳,成本大约是三十元一支。”

“后装滑膛火铳的成本,大约是十五元。”

“一根线膛铳管的拉制,通常会有五根失败,被转为制造滑膛铳管。”

“也就是说一支线膛火铳和五支滑膛火铳的组合,成本大约是一百零五元。”

“御营如今有一万多人,按装备一万二千支火铳计算,需要二十一万元花费。”

“如果都装备线膛火铳,需要三十六万元。”

这让朱由检点了点头,认为能承担这个花费。

但是王承恩接下来的话,就让他不是那么满意了:

“自从陛下在前年确定制式火铳后,前期生产的重型火绳铳和轻型火绳铳,约有两万三千支。”

“去年九月转为生产燧发火铳后,制造了大约一万一千多支。其中前装燧发火铳五千支,后来停止生产。另有后装线膛火铳一千多支,后装滑膛火铳五千多支。”

“臣以为今年全力生产的话,能制造大约六千支线膛火铳、三万支滑膛火铳。”

“如果御营都装备线膛火铳,需要的时间是两年。”

这个效率,和朱由检预想的相差甚远。尤其是新的单发火铳出来后,需要更改设计,让工人适应生产。

如果中间出现了问题,会让生产速度进一步受拖累。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把御营装备起来。

而且御营还不是轻易能派出去的,真正用于前线对付建虏,需要更多的火铳装备军队。

这让他对这个效率很不满意,责问王承恩道:

“朕在去年不是指点你们使用流水线装配吗?为何效率还是这么低?”

“是不是没把这当回事儿,现在还没办好?”

王承恩对此有些委屈道:

“臣和兵仗局、装备院的工匠,早就在各衙门推行流水线装配了,很多不重要的小部件,都分给了其它衙门的工匠。”

“这件事去年底才完成,所以用这个办法生产的火铳没有多少,之前仍是按老办法。”

“而且最难造的机匣和铳管,只能让高级工匠去做。他们人数有限,数量自然提升不起来。”

“如果改为生产前装燧发火铳,臣有信心每月生产六千支以上。”

这是装备部之前上报的生产数量,每天能制造各种火铳二百支。

朱由检也是按这个数字算的,所以才打算向东江领等藩属卖火铳,增强他们的实力。

没想到在转为生产后装火铳后,数量下降那么多。去年一共才生产一千多支后装线膛火铳,滑膛火铳的生产数量也不尽如人意。

这让他不由询问,问题出在哪里?

王承恩对此回答道:

“臣以为最大的问题,是现在的滑膛火铳生产,从属于线膛火铳,没有人再专门制造滑膛铳管。”

“如果把线膛火铳和滑膛火铳分开,也不再使用机匣等复杂设计,它的数量会立刻提升到每月六千支,一年生产的火铳就能把京营装备起来。”

“问题是装备部现在认为滑膛火铳落后,所有滑膛铳管,都是拉膛线失败后才改的。”

“这让线膛火铳的产量上不去,滑膛火铳的生产也受限。”(本章完)


  (https://www.zbzwx.cc/book/3190485/11110497.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