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崇祯重振大明小说最新章节 > 第242章 经筵和站队

第242章 经筵和站队


次日,朱由检便发现有很多人上疏,支持厘正祀典。

    这让他大为诧异,不明白为何有这么多文官支持重建武庙,还找了这么多理由。

    直到中午讲读的时候,董其昌委婉劝谏他不要向世宗嘉靖皇帝学习,应该学《贞观政要》,他才明白了官员的脑回路——

    知道这些人把厘正祀典的事情,当成了崇祯朝的大礼议。所以纷纷站队,表态支持自己。

    这让朱由检哭笑不得,认识到大明的文官真的被大礼议整怕了,把涉及礼法的事情,都当成了大礼议。

    别管他有没有这个心思,现在都必须配合官员们演下去。否则支持的人得不到回报,下次就不会这么热心支持了。

    不动声色,朱由检回应董其昌道:

    “深冬风寒,不宜大动干戈。”

    “现在只举行午讲温习经史,或看字体法帖随意写字。”

    “朕觉得这样就很不错,换课的事情明年再说。”

    “待到明年经筵的时候,再正式换课学习。”

    经筵有春秋两季,春讲以二月十二日起,至五月初二日止。秋讲以八月十二日起,至十月初二日止。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日举行。

    这不但是皇帝的学习活动,还是朝廷典礼的一部分,代表皇帝对学问的重视。

    文官还能通过经筵“正君心”,让皇帝的思想和他们一致。并且用书中学问和礼仪道德,约束君王行为。

    那些被皇帝认可的讲官,更是有可能被称为帝师,在将来快速升迁。

    所以文官都很重视经筵,认为明君必须要开经筵,还要勤经筵,学习儒家学问。

    但是皇帝对经筵却不怎么喜欢,因为在经筵上,皇帝的身份是学生,相比平时作为君主,他们的地位是下降的——

    天地君亲师,师生大义虽然排在君臣大义后面,却也不能无视。

    别管经筵上臣子对皇帝有多恭敬,皇帝在经筵上都会感觉不自在,因为他们要像一个学生那样,接受老师教诲。对于这些老师,也不能像对待臣子随便责罚。

    尤其是在遇到性格刚强的讲官时,他们甚至有可能用《贞观政要》等书中的明君行为,劝谏甚至指责皇帝。让做下错事的皇帝,在经筵上难堪。

    所以大明很多皇帝都不喜欢经筵,有的只是不举行,有的故意搞破坏。

    例如景泰皇帝,在举行经筵的时候,经常让太监掷金钱于地,任由讲官拾取,号称恩典。用这种胡闹的行为,搅乱经筵仪式。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景泰年间没有多少文官愿意当讲官。文官对景泰皇帝的认可度,一直也不是很高。没多少人为他叫屈,让他有个庙号。

    朱由检知道这些,认识到自己若想当个明君,就必须要开经筵。否则天下间的非议会很多,甚至会传出皇帝不学无术的风声。

    所以他主动提起经筵,用这件事把换课的事情拖后。

    果然,听到他提起经筵的事情,董其昌顿时不再劝谏——

    皇帝把换课的事情放到经筵上,说明重视经筵。这是一件好事,不应节外生枝。

    再说二月十二开经筵,距离现在只有两月。即使要让皇帝学习《贞观政要》,也不差这两个月时间。

    马上就要过年了,即使换课也讲不了多少,还不如等到明年,在经筵上正式开讲。

    用经筵把换课的事情拖延,朱由检又拿着《帝鉴图说》,说道:

    “你们觉得这本书浅显,却不知张先生对君王的期盼,尽在其中。”

    “这是张先生的一片苦心,不能视作儿戏。”

    “以后要记得提醒朕,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读读《帝鉴图说》,以免忘记教诲。”

    又下旨道:

    “张居正等人编撰《帝鉴图说》有功,让内阁拟旨褒扬他们。”

    “另外,召集精通《大学》《尚书》《贞观政要》等书籍的人才,朕要考察他们,选择优秀者做讲官。”

    对现有的几位日讲官不满意,朱由检觉得他们没有什么出彩的。辅助自己温习功课还行,再深入能力就不够了。

    这里面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孙承宗那样,讲课听得皇帝“心开”。

    朱由检不愿这些人占着讲官位置,所以想要在明年经筵时换讲官,多招揽些人才——

    他以前是藩王,身边没有多少班底。唯一的老师刘汉儒能力也不算出色,所以打算通过经筵,选择有能力的臣子亲近。

    安排下这件事情,朱由检让翰林院组织官员进行这方面的考核。又在董其昌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写字。

    他的书法原本是学习欧阳询,和董其昌的“颜骨赵姿”不是一路。现在则因为身体控制得力,在欧体楷书之外,又学习其它字体。董其昌作为书法大家,自然能加以指导。

    结束了今日的学习后,朱由检赏赐了几位讲官。又询问了一下董其昌在硬笔书法上的进展,让他好好完善,以后教给自己。

    直到这时,他才静下心来,思索厘正祀典的事情。

    如今这件事被朝堂上的官员当成站队,已经有些脱离他的本意。他的厘正祀典做法是向嘉靖皇帝学习,却没有发动大礼议的意思。

    但是想想这种误解对自己没有危害,朱由检决定放任,任由官员理解——

    正祀典是明君举措,是被很多文官所认同的。这件事不可能像大礼议那样,会让很多文官反对。

    所以此事不会引起朝堂撕裂,反而能试探朝堂上官员的态度,看看有多少人支持自己。

    如果连重建武庙这种事都要反对,说明他们对朱由检抬高武将地位不满意,对以后的军功封爵更不会接受,有可能激烈反对。

    这样的官员,朱由检当然要压制,限制他们的影响力。

    所以不管最初的本意如何,厘正祀典之事,都被朱由检和朝堂官员当成了站队。用这种礼仪上的事情,让朝堂上的官员表态。

    如此一来,朱由检自然要考虑这件事对天下的影响。为了避免对佛道二教波及太严重,朱由检又向太常寺下令,让他们召集高僧、高道,让各地僧道派出代表,组建佛教协会和道教协会。

    用这两个协会,把厘正神仙体系的事情,和朝廷厘正祀典隔离开。让两教先在内部协商,定下各自的神仙体系。再由朝廷决断,确定国祀神系和佛道神系。

    想清楚了这些,朱由检又对支持自己的奏疏一一回复。对言之有物、写得非常好的奏疏,更是不吝夸赞。让这些支持者看到,自己知道了他们的心意,以后只要好好干,就不会亏待他们。

    尤其是写得最好的杨景辰,更是被朱由检追叙这段时间的功劳,加衔由正三品承政使提升为从二品承政大臣,在成为议政大臣和尚书的道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明史》列传第四十:

        (仪铭景泰元年)明年兼经筵官。帝每临讲幄,辄命中官掷金钱于地,任讲官遍拾之,号“恩典”。

        文臣与者,内阁高谷等外,惟铭与俞山、俞纲、萧鎡、赵琬数人而已。

    (本章完)


  (https://www.zbzwx.cc/book/3190485/11110891.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