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崇祯重振大明小说 > 第444章 勋贵爵田

第444章 勋贵爵田


看到韩爌奏疏的朱由检,心中很是欢喜。

不管韩爌内心如何想的,他的这番表态,对于反腐倡廉都有很大意义。

这个人也确实符合他的要求,未来能当首辅——

是的,在韩爌做出这番表态后,朱由检已经确定,让韩爌担任下一任首辅。

这不仅是韩爌表现出的顺从,还因为他是东林领袖,能让官员服气。

在明年确定对建虏开战的情况下,朱由检需要一位能整合朝堂的首辅,为这场战争做准备。

韩爌或许不是最佳人选,但是他的威望、名声、还有表现出的顺从,都让朱由检决定,让这个人担任首辅。

不过按照之前定下的制度,黄立极的任期会到明年八月。朱由检决定继续吊韩爌的胃口,让他这几个月好好表现。

所以,他示意在皇资委产业委员会任职、负责整合宣传行业的宣传委员曹化淳,继续在报纸上宣扬反腐倡廉。但是对韩爌涉及的礼金案,则要减少报导。

并且要让所有人知道韩阁老主动申报财产,是一位坚决反腐的清官。

大理院同样接到指示,安排东城区廷尉署初级法庭,对韩爌亲戚收受礼金的案子进行审判。

这些人有的被判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数年,有的则因为窃取韩爌带到家中处理的奏疏,被判流放海外。

送礼的同样被判刑,因为按照赠与税的规定,赠送和接收的一方,都需要缴纳赋税。

他们没有主动去税务衙门交税,就是犯了逃税罪。同样被判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数年——

当然,时间相比韩爌的亲戚短了些。因为他们被捕后坦白从宽,获得了一些减刑优待。

但是这些人绝对不想要,因为他们的名字又登上了逆案名单,重新加了上去。

他们送礼的结果,就是在逆案上更加引人注意,更难以从逆案名单中摘出来。

掀起礼金案的韩一良,在京中一战成名,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位铁面无私、把座师亲戚都送进去的清官。

虽然很多官员对他有非议,但是民间却很欢迎。很多人向他提供线索,举报腐败官员。

反贪工作有了好的开始,很多官员的贪腐行为,不敢像以前那样明目张胆。

不过这些只是一时的,朱由检知道反腐是一项长期工作,只要稍加放松官员就会腐化堕落得很厉害。

太祖朱元璋铁腕反腐,但是直到他死,也没有彻底杜绝腐败。

尤其是现在大明官员的本色俸禄比较低,反腐倡廉就更难办。朱由检只能抓几个典型,不让贪腐的风气蔓延、影响朝廷大计。

对于反腐工作,他是打算一直抓,并且作为重点。

负责人就是韩爌,此人在奏疏中提出了,在内阁成立负责反腐的机构。

朱由检打算在逆案审判结束后,把逆案审判委员会,改组为反腐倡廉委员会。把这柄剑继续悬在官员头上,让他们怀着敬畏。

现在他就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以礼金案中韩爌治家不严为由,罚了他三个月俸禄,并且规范奏疏处理流程,严禁带出办公地点处理。还把他初步拟定的逆案名单,重新打了回去。

他要求韩爌等人把逆案名单确认一遍,并且在报纸上公示,让民众揭发检举附逆人员。

尤其是那些仗着阉党身份胡作非为的,一定要列进去。

这件事引起了很多民众响应,因为阉党得势的时候,不但对东林党大肆迫害,在民间也没少胡作非为。徽州的“私占黄山木植案”,就是阉党人员炮制出的案件。

那些受害者找到渠道之后,顿时纷纷检举。把依附阉党的小吏,也检举了出来。

审判逆案的工作量因此增加了许多,让韩爌等人不得不继续忙于这些案件。

按照皇帝的要求,所有的案件必须公开审判。刚刚组建的大理院,几乎是忙得脚不沾地,把下属所有法庭,都调动了起来。

朝堂上也变得有些风声鹤唳,很多阉党残余官员,都担心被人举报后被审判。

那些民众举报的案子,虽然涉及的大多是小吏、和朝堂上的官员没有多少牵连。却总有一些曾经仗着身份胡作非为的,被举报了进去。

这次等待他们的就不是免去官阶后重新任命了,而是被法庭审判,大多被流放海外。

朱由检借此清理朝堂,用审判逆案的名义,清洗了一批贪污腐败、胡作非为的官员。

朝堂上的官位,也有了很多空缺,被他要求从地方选拔优秀官员补上去。

整个年底,朝堂上都在忙着这些事,以至于郭允厚征收有产税的事情,都被掩盖了下去。

但是普通民众不注意,勋贵却不能无视。因为郭允厚征收的有产税,首先就对准了他们。

在对顺天府皇庄征税后,郭允厚又对勋贵的庄田征税,让很多勋贵入宫请求,免交这个税款。

朱由检对此很是恼怒,责问这些勋贵道:

“朕的皇庄都要交赋税,你们的庄田就不行吗?”

“都有谁不想向朕交贡赋,当着朕的面站出来!”

众多哭诉的勋贵,自然没有人站出来。

他们联合在一起还敢向皇帝哭诉,但是当着皇帝的面出头,几乎没有人敢。

还是英国公张维贤在皇帝面前有些脸面,说道:

“臣等不是不想向陛下交贡赋,只是郭寺卿征收的赋税,实在太高了。”

“陛下说卫所的世业田、贵族的爵田只征收十一税,他却向我们的庄田,征收三成田产税。”

“请陛下向郭寺卿下旨,对庄田只征十一税。”

朱由检对此有些不明白,询问道:

“为何是三成,郭允厚怎么定下的?”

在这些人七嘴八舌的解释下,才知道郭允厚为了征税方便,把拥有土地超过七百五十亩的家庭,名下的所有土地都征收三成田产税。

也就是说,如果某一家拥有八百亩田地,不是前一百亩正常收税、一百亩到三百七十五亩额外征收一成田产税、三百七十五亩到七百五十亩征收二成田产税、七百五十亩到八百亩征收三成田产税这样的阶梯征税,而是统一定为八百亩田地都征收三成田产税。

这让司农寺的征税工作变得大为简单。而且符合皇帝的要求,算是累进征税。

勋贵拥有的田地毫无疑问超过七百五十亩,所以他们都被征收三成有产税。

朱由检没有反对这个做法,装作不解地询问一众勋贵道:

“庄田不是你们的爵田吗?”

“怎么要征收田产税?”

成国公朱纯臣道:

“臣等想把庄田都划为爵田,但是郭寺卿不同意。”

“他说爵田必须要有限额,不超过俸禄石数。”

“多余的都按私人所有田地,必须缴纳田产税。”

“甚至劝我们分户,把超出的田地限在一千亩。”

“说是若非我等有爵位,超过一千亩的官田都要收回去。”

朱由检对此微微点头,因为这就是他的指示。

在爵田没有定制的情况下,他打算按公侯伯爵禄的石数,确定他们的爵田。

这样相对比较公平,能减少勋贵间的争议。

但是勋贵却不愿,因为这样爵田就太少了。

最多的魏国公徐家,俸禄也就五千石,按这个制度只有五千亩爵田。

五千亩是五十顷,相比唐朝的国公三十五顷世业田,已经要高出许多。

但是勋贵仍然不满足,因为相比他们二百多年积累的土地,这个数实在太少了。

更何况有些伯爵的俸禄只有七百石,那就只能拥有七百亩爵田。相比一些卫所世官都有所不如,让他们怎能甘心?

朱由检预料过这种情况,不然他也不会私下里嘱咐郭允厚,让他试着用这个办法定爵田。

他知道勋贵一定会闹起来,所以让郭允厚试试他们的态度。

如今一试之下,他顿时知道勋贵对此的反抗很激烈。

但是对缴纳贡赋,则有些愿意答应。

所以他向这些勋贵道:

“那么尔等的意思,是愿意缴纳贡赋,希望有更多的爵田?”

勋贵相互间看了看,最终无奈点头。知道自己若不同意交贡赋,估计皇帝不会给更多的爵田。

想着皇帝的皇庄都要交税了,他们若敢反抗,就会被皇帝和文官联合起来镇压,只能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向皇帝交贡赋。

更有阿谀皇帝的,表示向皇帝的内库交贡赋,他们非常愿意。

只是希望皇帝保留他们的庄田,全部转为爵田。

对这些声音朱由检当然没答应,但他还是笑着道:

“卿等有这个心就好,但是不用多交。”

“朕向诸位收赋税,只是为了堵文官的嘴,让他们依法纳税。”

“将来这些赋税还会变成爵禄,重新还给诸位。”

“所以郭卿说爵田可以是爵禄数,正好一亩一石。”

一众勋贵听得直咧嘴,谁都没有相信。

如果不是皇帝首肯,郭允厚怎么敢把爵田数字定得这么低?

但是他们也没有揭穿,因为皇帝的态度,明显是允许他们讨价还价,爵田的数额仍旧没有定下来。

所以这些人纷纷表示,一亩一石的租税不可能,当前的粮食亩产在两石出头,如果按十一税缴纳,应该是两斗多一点。

所以请求皇帝,把爵田数额定位俸禄石数的五倍。这样他们的爵田上交的赋税,大概相当于爵禄。

甚至还有人更贪心,要求定为十倍甚至一百倍,把爵禄石数直接改为顷数,这样他们家的庄田才能全部变爵田。

朱由检听着这些人的要求,脸色渐渐沉了下去。

这些勋贵见到皇帝的脸色变了,声音才低了下来。

英国公张维贤道:

“臣以为俸禄石数的五倍即可,不需过多爵田。”

“俸禄也不用收上去再发,直接抵扣即可。”

这句话的意思,是爵田的贡赋不用征上去发下来,直接就抵扣了。

相当于还是免税,少了征税麻烦。

朱由检对此当然不同意,他知道有免税的田亩,就一定有田地被隐匿——

毕竟官府不清丈,一块地有多少亩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而且贵族向皇帝缴纳贡赋,代表的是他们对皇帝的臣服。朱由检当然不能随便免了这个税,不向他们收贡赋——

他还指望将来这些人开藩后,收取更多的贡赋呢!

所以他坚决道:

“征税是征税,俸禄是俸禄,不可混为一谈。”

“但是卿等的俸禄可以提一提,例如英国公的俸禄,可以提升到五千石。”

“侯爵全部按最高一档算,都提升为一千五百石。”

“伯爵同样如此,都提升为一千石。”

这个决定,让英国公张维贤大喜。因为五千石的俸禄,就赶上了魏国公徐家。

成国公朱纯臣则有些不乐,因为成国公的俸禄,只是四千二百石——

以前排在英国公的三千二百石之上,如今则被比下去。

朱由检看到了他的神色,但是没有给成国公提俸禄。毕竟都提的话,显不出五千石的珍贵。

不这样收买英国公,怎么让他支持自己?

张维贤在听到皇帝把英国公的俸禄提升到五千石后,也果然被收买,不说对皇帝制定的五倍爵田热烈拥护,也没有表示反对。

这不仅是因为英国公府的爵田能达到二百五十顷,还因为五千石的俸禄,让英国公站到了大明勋贵的最顶端。

以后英国公就是和魏国公并称的五千石,称为京城勋贵之首,也是名正言顺。

其他侯爵、伯爵在俸禄被提高到一千五百石和一千石后,虽然没有当场赞同,却也大多偃旗息鼓。

因为他们的爵田,因此被提高到七十五顷、五十顷,对于一些勋贵来说,已经比较满意。

虽然这个田亩数字不能完全覆盖自家庄田,但是把庄田分给一些家族子弟后,完全能规避田产税。

当然,还有些勋贵田产太多,对这个爵田数字不满足,他们又向皇帝请求,允许勋贵在爵田之外拥有庄田,不要对庄田征收那么高的田产税。

朱由检对他们的贪得无厌有些厌烦,询问道:

“难道你们的庄田,不分给自家子弟吗?”

“每户分个一百亩,不就能避开田产税?”

“要不要朕帮你们分户,给家族子弟分田产?”

这些人顿时哑然了,不想让皇帝插手他们的家事。

如果被皇帝挑起继承人的纠纷,像新建伯一样需要争爵。他们就可能从中原富贵之地,被迫分封到海外了。

这些贵族,虽然有的像英国公一样为海外分封做准备,却大多不愿离开中原,前往蛮荒之地。(本章完)


  (https://www.zbzwx.cc/book/3190486/11110669.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