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哪儿都有你馆陶主!
不同于后世,绝大多数以一月为元月、岁首的朝代:如今汉家,是以十月作为岁首元月的。
倒不是因为汉家特立独行,觉得这样做很酷——仅仅只是因为汉家至今,都还在用始皇嬴政颁行天下的《颛顼历》;
而《颛顼历》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以十月作为一岁之首。
汉家沿用秦《颛顼历》,直到历史上的汉武帝太初元年,才改用武帝《太初历》,也是后世学者‘汉承秦制’之说的有力佐证之一。
但对于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一年的开始,既不是按照《颛顼历》所说的十月初一,即‘元朔’,也不是后世人印象中的正月初一,即元旦。
——而是春耕。
在这个时代,春耕才代表着‘新的一年开始’,代表着又一个轮回开启。
农民播下种子,灌溉土地,并经过春、夏外加小半个秋天的劳作,最终得到与劳动匹配的收获;
而后便是带着全家猫冬,静静等候下一年——等候下一个轮回。
所以,任何阻碍春耕、秋收的举动——无论是朝堂还是外敌,都会在这个时代引起众怒。
外敌自不用多说:匈奴人年年都在秋收之后,跑到北墙一代打草谷,搞得汉家百姓——尤其是北墙一带的边民,恨不能顿顿生吃匈奴人!
朝堂也大差不差:去年秋收前,吴王刘濞悍然举兵,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关中便一度人心惶惶。
好在天子启并没有第一时间召集关中男丁,而是给足了百姓收获的时间,这才没耽误关中的秋收。
虽然天子启的本意,是以此为借口拖一拖,让梁国的损失再大一些,但对百姓而言,却也已是值得歌功颂德的事了。
而后,关中百姓的忧虑,又变成了今年的春耕。
只是最终,由吴王刘濞发起,齐、楚诸王景随,声势浩大,兵祸波及大半个关东的吴楚七国之乱,却在爆发仅仅三个月之后,便被太尉周亚夫一举平定。
眼下,关中还有许多户人家,没有等来随军出征的男丁。
但没关系;
只要仗打完了,就碍不着春耕的事儿。
至于家里的顶梁柱不在,会不会影响春耕的进度?
考虑到随太尉大军出征平叛,且至今都还没传回死讯的关中儿郎们,将必定会从关东满载缴获的物资,以及朝堂的赏赐、武勋回归,农田减产稍许,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所以~”
“一场吴楚之乱,让关中小半农人,都凭朝堂的赏赐,以及在关东的‘缴获’发了财;”
“而太尉大军至今没有班师,又稍影响了关中今年的春耕。”
“——农人手里的钱多了,秋后产出的粮又少了;”
“再被有心之人推波助澜着,粮价便顺势涨高,到了如今这个地步?”
未央宫,少府官署。
毫不客气的端坐于上首主位,看着老岑迈递给自己的、少府刚从关中各地收集汇总出来的粮价表,刘荣思虑片刻,便沉声道出了自己的猜想。
就此刻,刘荣手中的竹简所示:当今天子启三年春三月初一,关中除长安外的地区,粮价达到了每石七十四钱到八十六钱之间。
十二钱的波动,考虑到各地区的产出不同、粮食运输难度不同,还算在合理范围之内。
但刘荣关注到的,却是这份汇总表中,关中除长安以外的地区,粮食均价居然达到了八十三钱每石!
关中上一次出现标价‘八十三钱每石’的粮食,得追溯到足足十六年前了。
彼时,《尚书》博士兼太子家令晁错,向先帝呈上了《论贵粟疏》。
通篇千余字,提炼过后的核心观点,或者说是最具实际价值的操作模式,则不外乎‘输粟捐爵’四个大字。
——通过鼓动民间捐献粮食,来缓解边墙军粮紧缺的问题,再以爵位作为报酬,来提高民间用粮食换爵位,即‘输粟捐爵’的积极性。
于是,无数空有万贯家财,却无半点爵位的‘商贾贱户’们,开始豪掷千金,从内史换得少上造(十五级)、大上造(十六级)等在秦时,得几十上百颗敌军首级才能换来的军功爵;
农人贫户穷一些,却也有的是人咬咬牙,拿出三五十石粮食出来,换个不更(四级)、大夫(五级)等爵位,以备不时之需。
什么不时之需?
当然是抵罪了!
要说汉爵最有价值的特性,便是在犯罪时,人们可以不用付出钱财罚款,甚至是生命作为代价,而是可以用爵位来抵罪。
罪轻一点,便降爵一级;
重一些,也大不了一撸到底,重新变成公士(一级)嘛!
总好过被杖责、刑讯,乃至送了小命?
就这么着,晁错一纸《论贵粟疏》,便在整个关中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捐粮潮。
而百姓‘输粟捐爵’时捐献的粮食,也都按照晁错的提议,被送去了军粮紧缺、边防部队饥一顿饱一顿的边墙。
然后,关中就开始缺粮食了。
原本关中能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往关外运粮;
结果一出‘输粟捐爵’,让关中相当一部分粮食被送去边墙,关中出现粮食缺口,反而还得从关东,以及巴、蜀输入粮食。
就这么着,关中的粮价才在当年——在那年的大丰收之后,一反常态的达到了八十五钱每石。
之前一年,关中平均粮价七十石出头,之后那年,也同样是在七十二三钱左右浮动。
而这,都是十五六年前的事了。
——经过先帝又十来年的治理,以及当今天子启监国、掌政这些年,如今的汉家,其实已经正式进入了后世史家口中的‘文景之治’。
关中的粮价更是从六年前开始,便再也不曾突破五十五钱的黄线,始终维持在低位。
天子启元年,关中大丰收;
当年秋收之后,关中某些偏远地区的粮食收购价,更是被粮商们压到了每石四十钱以下!
短短两年之后,关中粮价便达到了八十三钱每石,一举回到了十六年前,汉家才刚开启‘文景之治’的起步阶段?
要说这里面没有鬼,刘荣敢把名字倒过来写!
见刘荣只片刻之间,便大致点破了个中厉害,岑迈也是神情凝重的缓缓点下头。
“确如殿下所言。”
“——吴楚之乱得以平定,关中确是有许多人大发横财;”
“太尉大军至今都不曾班师,也确实稍影响到了春耕,并有可能影响到今年的收成。”
“但即便是考虑到这两点,关中粮价最多,也只应该比去年高出五到七钱每石。”
“而去年三月,关中粮价最高的地方,也就是新丰——粟作价五十二钱每石……”
随着岑迈满是凝重的话语声,尤其是难得一见的也开始拐弯抹角,刘荣心下当即再一沉。
岑迈说的很明白:根据少府的演算,关中今年的粮价,最高也不该超过六十钱每石。
——是最高不超过六十钱,而不是均价不超过六十钱!
考虑到十钱左右的粮价波动区间,岑迈认知中,关中今年的粮食合理均价,便是在五十七钱左右。
较先帝为关中划定的‘五十五钱’的黄线,也仅仅只高出二钱每石。
而如今的粮价,却是高出了这条黄线足足二十八钱,比岑迈的预期高出了足足十四倍……
“有功侯?”
刘荣冷不丁一语,岑迈抿嘴一点头。
“藩王?”
岑迈面色稍紧了紧,思虑再三,也借着唏嘘点下了头。
“馆陶姑……”
最后一个词都还没来得及说出口,便闻岑迈满是苦涩的深吸一口气,将刘荣未尽之语强行打断。
待刘荣也黑着脸移开目光,岑迈才悠悠开口道:“自十九年前,先帝定下‘粮吃不炒’的朝堂大基调,便有不知多少人,在苦等这一天。”
“——彻侯、关内侯,乃至封君,其国内食邑之民,都会将农税上缴给他们。”
“诸侯藩王,更是代朝堂征收农税,却只需要拿出其中的三成——甚至不到三成,来作为祭祀历代先皇时,助祭所需供奉的酎(zhòu)金。”
“而这,都让他们手中,囤积了相当庞大的粮食。”
如是说着,岑迈不由颤巍巍侧过身,苦笑着用食指指向自己。
“便说臣这少府卿,秩中二千石,年俸二千一百六十石,尚且会在每年的春耕日伸长了脖子,期望粮价能更高一些。”
“——因为粮价越高,臣这二千一百六十石俸禄,便会越值钱。”
“臣尚且如此——年得粮区区二千一百六十石的臣,尚且希望粮价能更高些;”
“何况是那些食邑动辄几千户、岁入粮米数万石的彻侯,以及那些得封一郡之土,岁入农税十数万,乃至数十万石粮食的宗亲藩王呢?”
···
“就说梁王,其国内一年收上来的租税,便是近千万石粟;”
“粮价每高一钱,梁王便能得利上千万钱;每高十钱,便能多得利上万万钱。”
“——而关中今年的粮价,比去年足足高出了三十一钱每石。”
“殿下难道认为,这会是没有人在推波助澜,甚至是一大批人合力,用尽浑身解数,才哄抬起来的粮价吗?”
在政治任务之间,很多话,其实都不需要说的太直白。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刘荣也已经明白了一切。
——官员的俸禄,是定死的‘每年多少石米’,以及价值多少石米的钱。
彻侯、封君们的封国产出,也是从食邑百姓收获的粮食中,按三十比一的比例抽成。
至于诸侯藩王,除了过去的吴王刘濞,可以凭铜矿山铸钱得利,以及沿海地区的渔盐之利外,绝大多数宗亲诸侯的收入大头,都是封国百姓上缴的农税。
——还是粮食。
说来说去,官员的俸禄、贵族的封国产出,乃至诸侯藩王来钱的路子,都是粮食。
如此一来,粮价的涨跌,就将直接关乎到大半个统治阶级的收入。
你是个千石的官儿——粮价百钱,你年收入十万,粮价千钱,你就年入百万!
你是个食邑千户的彻侯——粮价百钱,你年收入可以买一匹马,粮价千钱,你年入一栋在长安的宅院!
你是个诸侯藩王,粮价百钱,你吃喝玩儿乐,享尽奢靡;
粮价千钱,伱富可敌国,拥兵千乘,随时可以发兵西进,以讨‘暴汉’……
“这不应该被纳入削藩的范畴之内吗?”
意识到粮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诸侯藩王的财富积累速度,刘荣当即便皱紧眉头。
“粮价干系重大,父皇不可能不明白。”
“既然明白粮价有问题,为何不直接借着削藩,顺手将粮食的事也一并解决了?”
“——便是一句‘屯粮自重,居心叵测’,也足以让关东的宗亲诸侯们,吓得再也不敢插手关中粮价了?”
“何以至今日,粮价居然暴涨到八十三钱每石,都还没有要打住的意思?”
自春耕日,天子启诸子正式获封为王,刘荣却并没有顺利举行储君册立大典之后,朝堂的注意力,便都汇聚到了一个人身上。
——田叔。
虽然明面上,没人‘知道’田叔去了关东,但实际上,所有人都在等田叔,从睢阳带回来的消息。
杀死袁盎的刺客,究竟是不是梁王刘武所派?
这个问题很关键!
只要坐实梁王刘武‘行刺朝臣二千石’的罪名,那窦太后就算是当场改姓吕,也绝不敢再复提储君皇太弟等字眼。
梁王刘武最好的结局,是政治生命自此终结,顺带还要坑母亲窦太后、姐姐刘嫖一把。
而刘荣也将顺利得到东宫的支持——哪怕是无奈之下的‘不得不支持’,也将正式得到东宫的认可。
到那时,举行了册立大典,接受了百官的拜谒,并住进太子宫,刘荣才能算是成为了最终体的汉太子。
但与其他人的关注点不同:刘荣虽然也在关注田叔,但关注的却不是‘田叔能带回什么消息’,而是田叔回来之后,二人即将合作完成的粮价平抑一事。
出于提前考察、提前准备的目的,找上老熟人:少府令岑迈,来了解一下粮价的波动状况;
岂料正是这百无聊赖下,为自己没事找事的举动,却意外爆出了一个大瓜。
——吴楚七国之乱才平定,平叛大军甚至都还没有班师回朝,汉家的诸侯藩王、公卿贵戚,乃至手握权力的官员们,便在关中忙着哄抬粮价。
整个统治阶级一同发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再不济也起码持默认态度——用前所未有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坐视粮价水涨船高。
在这个过程中,冲锋陷阵,散布恐慌,如‘关中今年没粮食’之类的,必定是商贾无疑。
但此番,刘荣要想不负众望——尤其是不负皇帝老爹所望,顺利平抑关中粮价,最需要解决的,却是这些商贾贱户背后的靠山门。
有朝中大臣,甚至可能是重臣!
有功侯贵戚,而且不乏姓薄、姓窦——甚至都未必没有姓栗的!
更有宗亲藩王,或弱小如城阳、庐江,或强大如燕、梁。
最终大boss,更极有可能是一位姓刘的女性……
“粮食的事,从来就没有这么简单。”
漫长的思虑、措辞之后,岑迈中还是下定决心,再为刘荣讲一讲这里面的弯弯绕。
——毕竟再怎么说,刘荣配合即将折返长安、出任内史的田叔平抑粮价,是天子启亲口说过的话。
虽然没有正式下令,但也好歹是皇帝嘴里说出来的、关于储君太子的安排;
再怎么‘大公无私’,岑迈也不好连这点面子,都不给当朝太子储君。
“粮食,于秋收之后,从百姓手里卖到粮商手中,并在粮仓储存过冬;”
“开春之后,粮商开仓售粮,本就要加价牟利,另还要赚回建造粮仓、雇佣人手的花费。”
“——加价多少,就有的是说道了。”
“粮商说:家贼窃米,损失惨重,必须抬价赚回损失,买粮的百姓能怎么办?”
“说粮仓旧损,要赚钱修补粮仓,免得明年没粮仓可用,又能怎么办?”
···
“说到底,粮食什么价,从来都是商人们说了算。”
“——秋收过后,粮商们开什么价,百姓就卖什么价;”
“待过了冬,粮食们卖多少钱,百姓也还是得花多少钱,把自己卖出去的粮食,再加价买回来吃。”
“期间,粮价越高,百姓就越恐慌,生怕粮价越涨越高,就会多买点、买早点——宁愿去赌粮食不会放坏,也不肯吃粮价再涨的亏。”
“而百姓买的越多,粮食就越紧缺,粮价自然就越高……”
···
“粮价越高,百姓买的越多;买的越多,粮价涨的越高。”
“就这么三两个来回,粮价就能涨破天去——若是没有少府内帑在,怕是三两日,便能涨破千钱每石!”
“即便是有少府内帑,也还是涨到了如今,这每石八十三钱的价格。”
“要不是吴楚乱平,关中几乎是每三户人家,便有一丁或为战卒、或为民夫,在平乱事赚够了武勋、赏赐,关中眼下,怕是已经要人心惶惶,甚至是物议沸腾、粮价鼎沸了……”
(本章完)
(https://www.zbzwx.cc/book/3204708/11110967.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