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小说最新章节 > 第513章 小马!!!

第513章 小马!!!


十几年后,这些军区大院里出来的年轻人,有的成了摇滚教父、有的成了著名小说家、有的是国内一流导演、明星、主持人……

这样说大院子弟撑起了燕京半个娱乐圈,这话一点不夸张。

后来的燕京文坛“钉子户”王嗍跟古董界大腕马伟都就是两个从小在军区大院一起长大的好朋友,铁哥们。

后来的著名导演冯晓刚也是跟马伟都、王嗍这一群大院子弟玩在一起,不过他加入的时候比较晚了。

多年后冯晓刚还特别拍了一部电影,就叫《老炮儿》,管琥导演,他自己做监制,还亲自出演了“六爷”这个角色,过了一把瘾。

同样都是军区大院子弟,马伟都是从空军大院出来的。

空军大院在所有军区大院里也是最牛的,马伟都后来谈起空军大院门口墙壁上刻着的大字“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还是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说起这马伟都,他还是刘之野的熟人,确切地说他是“破烂候”新收的徒弟、闫解成的师弟。

说起这些未来的有头有脸的大佬,如今还只是刚踏入社会的毛头小伙子,均未成名。

后世人称“马爷”的马伟都如今还只是“小马”,不过已露峥嵘。

刚下乡回来没几年的马伟都是一名只有小学文化的铣床工。

但是成为一名工人的马伟都,并不满足这时的生活现状,他还有更高的追求。

每天的他和时间赛跑,用尽一切时间就会抓紧读书去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马伟都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和长时间文学素养的积累,再加上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在写作上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让马伟都成名的的处女作作品《今夜月儿圆》这会儿没未发表。

这要等明年他在《夏国青年报》上发表,一时间马末都才响彻文坛。

打那起,马伟都才正式开始了创作,并成功发表了几篇小说。

喜爱读书写作的马伟都,后来又调入了《青年文学》杂志社当编辑。

相比马伟都,王嗍出名还要晚一些。

等马伟都出名后,王嗍才发表了短篇小说《海鸥的故事》,不算特别有名气。

到了十年后,马伟都和王嗍、刘振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

改编创作了不少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其中包括《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等,王嗍等人这才成了腕儿。

所以说他们几个的黄金年代要晚十年才来。

王嗍这人才气重,痞气也重,这些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地尤其明显。

文坛素有文人相轻的习惯,王嗍后来在整个燕京文学圈儿并不受待见。

因为王嗍本人的性格是又狂又痞,他心里想什么绝对说出口,评论于秋雨不能算作家,顶多就是一个游山玩水的人写了一点心里的感悟罢了;

他评论说于丹青是戴着市场的高帽子在讲《论语》,没有一点意义。

到后来王嗍得了文坛“钉子户”得“美名”,也成了人人敬而远之的“喷子”。

如果不是有马伟都的帮衬,王嗍的才华也许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而痞子王嗍评论马伟都就一句话:“就是一个倒腾古董的”。

这话不假,除了爱好文学,马伟都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古董,而且因为收藏古董后来身家颇丰。

说起这马伟都喜欢上收藏古董还颇为传奇。

马伟都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

辍学后的马未都整天就是跟着院里的大孩子到处疯癫,直到下乡知青。

无所事事的马未都成为第一批的知青。

马伟都年轻,到也不知道什么苦不苦的,总是对新事物产生好奇。

乡下也是有很多奇人异事,给马伟都印象最深的就是浪里白条“一把捞”。

当时有个女知青在水塘边,不慎落水淹死,尸体沉入水塘。

村里几个会水的村民下水捞人,都没有捞到。

没办法,只好请了十里八乡水性最好的浪里白条“一把捞”。

“一把捞”被请来后,就问了一下村长管饭不,村长说当然管饭。

两人说定,“一把捞”提了一个要求,要让在场所有女性回避。

村长纳闷,“这有什么说道吗”一把捞说,“他要把衣服脱光,如果有衣服会增加阻力”。

村长当即让女人都离开了现场。

就见“一把捞”脱光衣服,深吸一口气,扑通一声就跃入水中。

就这样,大家在岸边等了足足快一个小时了,就不见“一把捞”的身影。

这让众人无不担心,村长更是心急如焚,心想这人没捞上来,再搭进去一个,得不偿失啊。

于是,村长让村里水性好的几人准备好,再次下水捞人。

就在这时,只见水塘中间浪花翻滚,一个女性身体浮出水面,接着一把捞也从水里探出了头。

大家无不称奇,在一个深不见底,浑浊的水塘里把人捞出来,真是厉害。

这件事让马伟都记忆犹新,也让他明白世间能人很多,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马伟都因此开始喜欢上了读书,他要从书中探索到更多的奇闻异事。

读书让马伟都积累了很多文化知识,弥补了他的知识空缺。

对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直到两年前,马伟都通过他父亲的关系,调回了燕京,在七机部当了一名工人。

能在七机部上班的工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工人。

进了车间后每个人分配一个师傅,马伟都在工厂学的是机床铣工。

跟的是一位姓董的师傅,马伟都进去之后就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师傅。

每天上班他一定要比师傅早到,到车间之后看师傅没来就特别高兴,然后给师傅去机房旁边的热水房用大瓷缸打热水。

如果抽烟一定要先给师傅一根,毕恭毕敬地给师傅点上。

这个时代的人保持着良好的师徒关系,马伟都也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

每天上班,他与冰冷的机床打交道,下班后,他就在书海中遨游,读书、看报、思考、写文。

那马伟都是怎么爱上收藏古董,并且拜师“破烂候”的呢?

这就说来话长。

其实,马伟都从小就对旧东西感兴趣。

小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博物馆,老师的任务去了就算完成任务,你看什么都不重要。

在马伟都的印象里就是老师说“跟上,跟上……”,永远说这种话,而学生们就是一个跟一个,主打一个走马观花。

但马伟都偏不,他永远落在队伍的最后,就要看,看明白。

他觉得弄清历史的成因是特别重要的。

后来,马伟都随家人到了黑江生,在农场种高粱;16岁那年才回到燕京。

马伟都就在街上晃悠,日子过得有点像好兄弟姜纹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安分的少年时代,马伟都脑海中总有个问号不时跳跃:为什么我受到的教育和我看到的历史不一样?

为什么我们受的教育是“过去的人活得没有我们好”,而他们用的东西,比如吃饭的碗、坐的椅子,都比我们的漂亮?

这是一个喜欢旧东西的少年关于收藏的兴趣萌芽。

七十年代末,正是夏国艺术最不值钱的时期。

津港的文物市场形成得最早,马伟都在燕京工厂里上班,一有空老往津港跑。

这时候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可当时东西也便宜,马伟都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也就够满足收藏瘾了。

一开始,因为钱少,马未都收东西的速度还比较缓慢。

可这年头的人对于古董文物根本没有价值观,有些东西你喜欢,人家说你拿走就行了,也不要钱。

说说实话,这时的马伟都热情收藏古董,但也只是一名“菜鸟”。

虽然马伟都天赋不错,但他没师傅教,全靠自己摸索,不吃亏才怪呢!

虽说,七十年代是古玩市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古玩,造假的比较少,价格还便宜,很容易捡漏。

但是这仿品也不少,只不过是过去地人防的。

幸亏这年头的老物件也不值钱,马伟都条件好,还承受的起。

直到有一天,马伟都又来了潘家园附近淘宝。

看到东北角的土坡上非常热闹,一看原来大家有人在这交易古玩。

马伟都好奇,就问为什么在这交易,一名小眼睛的老大爷笑着回答他道:“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跑得快呗。”

马伟都见这大爷说的幽默,很是对他胃口,就跟这大爷攀谈起来。

原来这大爷姓候,也爱好收藏老物件儿,而且这位学识渊博。

这年头,爱好收藏的人不多。能找到兴趣相投的人,让候大爷跟马伟都一见如故。

于是,这一老一少就结伴逛了起来。

这时,马伟都眼睛突然瞟见一件北宋汝窑洗,让他心中一振。

候大爷见马伟都神色有异,就顺着他的目光瞧去。

“嗯,这件东西不错,好小子挺有眼力见!”候大爷心中赞叹,却不动声色的跟了上去。

马伟都停下脚步,蹲在摊位前,拿起一个玉烟嘴问摆摊老板,“老板!这个什么价?”

老板摆了半天摊儿,一件也没成交,这会儿看来了生意,于是热情招呼道:“爷们您看上了?不贵,十块钱就成!”

马伟都直接砍价,“老板,实在点儿,一块钱怎么样?”

这老板一听眉头一皱说:“这价我连本都赚不到啊,你在给我加点儿!”

马伟都摇摇头说:“我也就抽烟正好缺个烟嘴,不然我也不买。

这样吧,您再搭给我一个烟灰缸,一共算三块钱怎么样?”

说罢,马伟未都拿过那个北宋汝窑洗和玉烟嘴放一块。

老板心有不甘说:“两件五块钱,你不能让我赔钱啊!”

马伟都一听,装作肉疼的道:“五块就五块吧!谁让我喜欢呢!”说完掏出五块钱递给了老板,拿着东西赶紧走了。

等远离了摊位,马伟都还得瑟向候大爷显耀道:“怎么着,候大爷您老给我掌掌眼?”

“破烂候”笑着接过那北宋汝窑洗,仔细端量一下,口里夸赞了马伟都一句:“是件好东西,这汝窑是北宋瓷器中的皇冠,存世量少之又少,你这件北宋汝窑洗更是其中的极品。”

闻言,马伟都彻底得瑟起来了。

“破烂候”挺喜欢这个年轻人,见马伟都翘尾巴,就有心敲打他一下。

“小子,先别得意,需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这点微末道行根本不值一提。”

马伟都正在兴头上,被“破烂候”泼了一盆冷水,顿时有些不高兴地道:“这么说,您老肯定收藏了不少好东西喽?不知能否也让我开开眼?”

“破烂候”闻言哑言失笑,“好小子,还不服气,成,你大爷我今儿个心情高兴,就带你开开眼。走着……”

就这么着,马伟都跟“破烂候”就来到了刘之野在地安门内大街的那处宅子。

还没进门,马伟都就被这处宅子的气派震惊了。

当初这宅子刘之野到手后,让“样式雷”给好好的收拾了一下,里里外外焕是然一新。

跟旁边的那些宅子一对比,明显的鹤立鸡群。

“呦,侯爷,您老祖辈上也阔过?”等马伟都听说,这座二进院子只有候大爷跟他的一个远房亲戚住着,顿时误以为,候大爷也是那些遗老遗少中的一员。

别的不说,能在皇城根儿,有这么一座保存完好,面积还不少的二进院子,不是一般的家庭能拥有的。

等俩人进了院子,见到“破烂候”那一件件收藏品时,彻底让初出茅庐的马伟都开了眼界。

“破烂候”给马伟都拿了一个青花罐,他告诉马未都一句话,让马未位都印象特别深刻。

“破烂候”告诉他说这个青花,可以分出历史朝代。

马伟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在他看来,青花不就是一个白瓷上画着蓝色的花,这怎么能看出700年以来的变化?

而每个朝代都能分出来?“破烂候”却说:“你只要认真地看,就能看出来。”

后来马伟都就买了一个,拿回家搁在床上,床头有一个台灯,他专门去买了100瓦的电灯泡,特亮,不亮看不清楚,天天抱着看。

这样做一是养眼,享受“和古人神交的滋味”;二是琢磨,熟悉不同年代、不同窑址、不同工艺的瓷器。

一个人如果热爱一些东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触它。

为了弄清各个历史时期陶瓷的特征,有一段时间,马伟都几乎天天去故宫的陶瓷馆。

常常是陶瓷馆两个大院除了几个工作人员,就他一个参观者,空空荡荡,阒然无声……

马伟都看东西和别人不一样,他要把每个细节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展室的光线不好,他每次去都带着手电筒,对每一件瓷器照着看。

展室里就他一个参观者,他拿着手电一呆就是几个小时,这让工作人员起了疑心。

后来,他们真以为马伟都是个“踩道儿的”,简直开了个大玩笑。

一遇到不明白的马伟都就跑出请教“破烂候”。

这一来二去的,他就就跟“破烂候”混熟了。

后来,“破烂候”见马伟都确实是一个可造之材,就把他收为关门弟子。

马伟都自打成了“破烂候”的关门弟子,也跟闫解成等师兄弟有了交情。

他经常顿守在国营文物收购点,每天早晨门没开,就有许多农民推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老瓷器在那等着,排队的人足有500米长。

有些人家中“不值钱”的老玩艺儿卖掉、甚至扔掉的时候,小马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这时普通人觉得收藏瓷器、字画基本属于封建遗老遗少的玩物丧志,而马伟都却悄悄开始了他收藏老玩艺儿的生涯。

一只康雍乾三代的官窑碗要10块钱。

马伟都每天上班前总要先去那儿转一转,见着什么喜爱的,就省包烟钱买下来。

随着他的收藏越来越丰富,但是这钱包是越来越瘪。

搞收藏古董得有钱,马伟都单靠自己的那点工资,和家里给的补助,那是杯水车薪。

这时候正好碰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闲暇之余的马伟都就和发小们们去做了药材生意。

药材生意当然是他师傅“破烂候”给介绍的关系。

马伟都他们合伙从刘家庄倒腾中药材。

通过一顿操作,每个人都赚了七八万,这才为马伟都的收藏爱好奠定了经济基础。

马伟都不仅自己收藏,还帮着师傅“破烂候”收,做个“中间商”赚差价。

一开始,“破烂候”给他加价,马伟都还拒绝的,等他弄明白了师傅也是替别人收东西的时候,才心安理得起来。

有了经济基础,马伟都玩古董才有底气,再加上名师教导,自身精准的眼力,很快让他在古玩这行当过了个“捡漏王”的美号。

有了钱,马伟都做事还非常“豪橫”。

马伟都富贵了也没忘了他的那些小兄弟们,就经常带着王嗍、海宴等人一起下馆子。

这一天,他们一行人到了“东来顺”去吃涮羊肉。

一进门马伟都先喊服务员来20斤羊肉,把服务员都听楞了。

这服务员以为他在开玩笑,不说他们几个吃不吃得完,这二十斤羊肉价格可不便宜。

别说这是80年代初,就是后世的人出去吃火锅,一顿饭整20斤羊肉也是少有。

这要是放在后世,妥妥的土豪人设啊。

马伟都他们作为京城人最喜欢在冬天吃涮羊肉火锅。

一到冬天,那些专门的铜锅涮羊肉店都特别火爆。

服务员当场就愣了,问领头的马伟都:“这,你们吃得完吗?”

马卫都说别问那么多了,就这样点吧,服务员这才去安排了。

羊肉就在旁边当场切,半软的羊肉片切得薄厚均匀,是自己在家做不出的水平。

等羊肉片上了桌,火锅也煮开了,一筷子夹10片肉进去,在锅中稍微过一下水就迫不及待地撩起来放入口中,那个过瘾劲就甭提了。

(本章完)


  (https://www.zbzwx.cc/book/3236483/11110621.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