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不丢弃 不放弃!!!
上午7点左右,兵分两路的夏军几乎是同时遇到了敌军,双方交上了火。
好消息是大家遇到的都只是小股敌军,规模仅仅只有几十人,所以对方很快被夏军驱散。
但能碰到敌军,那就说明敌军已经在尝试返回防线了。
并且枪声可能已经吸引了敌军大部队,因此在这里多停留一刻,就多一分危险。
然而等战士们走到掩埋遗体的两处地方后,又遇到了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
此时距离烈士们的遗体被掩埋已经过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以“白眼狼”境内的温度和这么长的时间,烈士们的遗体早就出现了严重腐败。
面对这个棘手的情况,领头人一咬牙,决定就地火化烈士们的遗体,带着战友们的骨灰回国。
随后部队开始收集木材,并慢慢将战士们的遗体挖掘了出来。
部队冒着被敌军包围的风险,前前后后花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处理完了108位烈士的遗体。
小心的将烈士们的骨灰装入收尸袋,并一一标注上烈士们的名字。
随后这支小部队完成了收敛遗体的任务顺利回国,而这108名烈士,最终也被葬入了烈士陵园,魂归故里。
这让刘之野内心欣慰不少。
…………
战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给予表现出色的个人与集体进行表彰。
像葛小虎、钟兴国、黄光荣、刘本明、谢云龙、于国华、谭红军……烈士王鹏、刘述良……等等英雄事迹还上了报纸,一时间成为了全国都知晓的大英雄。
这一战虽然短暂,但是战争强度一点位不低,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和故事。
于国华就是其一。
自卫反击战的硝烟还未散尽,于国华便以卓越的战斗表现,获得了“战斗英雄”称号。
反击战开始前,年仅23岁的于国华,刚刚在部队中崭露头角,担任122团二连的一名班长。
于国华所在的122团,承担着攻克白眼狼孟县的重要任务。
孟县,是白眼狼的重要战略据点,防御力量强大。
为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于国华和他的战友们被分配到前线,准备进行穿插作战。
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切断敌人的退路,确保我军正面攻击部队,能够顺利推进。
2月16日晚上,战争的气息已经逼近。
于国华和他的战友们悄悄越过边境,进入敌方控制区。
那天夜晚漆黑无月,只有微弱的星光指引着他们前行,部队小心翼翼地穿过茂密的树林,尽量避免发出任何声响。
他们前往的是748高地,一个敌军的重要据点。
这个高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敌人在这里布置了重兵防守。
清晨6点30分,总攻打响。
战场上炮火连天,火光与硝烟弥漫。
于国华带领的二连奉命从侧翼发动进攻,目的是占领748高地的两个侧翼,为正面攻击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敌人的反击来得异常凶猛,子弹如雨点般落在于国华和战友们的周围。
面对这样的困境,于国华冷静指挥,率领战士们逐步逼近敌人阵地,他自己则冲在最前面,亲自端着冲锋枪,带领小队一鼓作气突进。
在748高地上,于国华接到命令,带领一个小队扼守一个无名山头。
很快,四名敌人向他的阵地冲来,企图占领这个至关重要的制高点。
于国华毫不犹豫,举枪瞄准,几枪干净利落地击毙了其中三名敌人,剩下一人也被他的战友迅速消灭。
战斗结束后,748高地最终被夏军攻克,于国华个人一人毙敌7人,这一战让他在部队中声名大噪。
18日的下午,于国华所在的连队突然接到了一项新的作战命令,他们被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关键的7号高地。
这块高地并非孤立无援,它与周边的10号、13号高地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网。
这片高地群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被敌军形象地称为“孟地屏障”,是敌人誓死也要保卫的军事要地。
在这场战斗中,于国华再一次负伤,左臂被弹片击中。
他没有退下战场,反而继续冲锋在最前线,最终带领部队攻下了7号高地。
他的冷静、沉着,以及精准的指挥能力,使得整个连队在多次面临险境时,都能化险为夷。
战斗结束后,于国华因其出色的表现被授予“一级战斗功臣”和“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战后的122团并未急于撤回,而是选择驻扎在了滇省石县这一战略要地。
此地距离硝烟弥漫的战场仅有280公里之遥,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仿佛大战一触即发。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于国华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部队上下的一致认可,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战斗英雄。
部队很快便对于国华进行了提拔,让他担任了排长的职务,肩负起新兵训练与战后恢复工作的重任。
然而,此时的于国华却面临着身体状况不佳的困境。
回想起在748高地和7号高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他多次身负重伤。
尤其是右腿的伤势尤为严重,一度让他的行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医生建议他休养三个月,于国华坚决拒绝了。
他选择留在部队,亲自参与新驻地的建设,石县地处山区,地势复杂,新营房的修建工作异常艰难。
于国华主动参与体力劳动,和战士们一起挖地基、搬运木材。
他的身体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健,但他的意志依然坚韧如钢。
还有烈士王鹏。
战争期间身受重伤的战士王鹏,在关键时刻救下了一名敌国女子,也正是他的这个举动,让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刻。
之后,这名女子为报答王鹏的救命之恩,跋山涉水将他的遗骨送回了他的家乡。
那王鹏是怎么牺牲的呢,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救命啊,救命啊!”
有一天,在边境交界地带,一名叫阮文竹的白眼狼女子惊恐地大叫起来。
她脚下不敢有任何动作,就在不久前,她踩中了“白眼狼”士兵为对抗夏国军队而埋设的地雷。
阮文竹从小就生活在边界上,自她记事以来,她们一家人一直靠着夏国政府提供的救济食物生活。
当时“白眼狼”境内刚刚结束了战争,国内可以说是一片狼藉,就连百姓的衣食住行都难以保证。
在这种情况下,夏国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为他们提供救援物资的支持。
那时,阮文竹的母亲经常对她说:“我们吃的食物,都是夏国给我们的,你要记住这份恩情,永远心存感激。”
然而到了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却开始频繁骚扰边境。
之后边境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阮文竹的丈夫也被抽调到了前线只留下阮文竹和儿子相依为命。
那天,阮文竹和平时一样背着自己一岁多的儿子,在凉山上去寻找食物。
路上她不敢有一丝大意,因为她知道,这座山上到处都是“白眼狼”军埋设的地雷。
因此短短的一段路,她走得格外小心,但即使如此,她还是踩到地雷了。
阮文竹知道自己必须保持静止,一旦动了,自己和儿子的性命都会遭到威胁。
在绝望中,她只能大声呼救,希望有人能听到前来救她。
“救命啊!救命啊!快来人啊!”
她的呼喊声惊醒了后背熟睡的儿子,也开始放声大哭了起来。
求救的声音在山间回荡,但似乎没有引起任何回应。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阮文竹的双腿已经麻木了,但她依旧死死地站在那里。
“不要乱动!千万不要动!”
就在这时,一个虚弱的声音从她身后传来。
阮文竹回头一看,便发现一个面色苍白,浑身是血的夏国士兵,正一瘸一拐地向她走来。
虽然阮文竹从小在边境长大,对夏国人并没有太多的敌意。
但现在正处于战争时期,所以见到眼前的夏国士兵,她的心中也难免有些害怕,担心那名士兵会趁机攻击自己。
可当她发现,那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缓缓趴在地上拆除地雷时。
阮文竹心中的疑惑和不解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位士兵深深的感激。
“多谢了!多谢了!”她连声道谢,泪水不由自主地从眼角滑落。
这名夏军战士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分神。
他小心翼翼地将周边的土刨开,将地雷露了出来。
他的动作很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终于割断了引信,成功地将地雷拆除了下来。
“走吧”战士轻声说道。
闻言,阮文竹便小心翼翼地向后退了一步。
然后连忙对着那位战士表达感谢,但那位小战士却只是摆摆手,让她们赶紧离开。
眼见天色已经不早了,阮文竹就背着儿子转身向着山下走去。
结果还没有走出多远,她就听到了“砰!”的一声巨响。
原来地雷并没有完全被拆除,下面还埋着一个。
阮文竹顾不得多想,赶紧跑回到了那名夏军士兵的身边。
但眼前的一幕直接让她整个人都愣在了那里。
那位刚刚救过自己夏军战士正躺在地上。
他的脑袋上有一个血洞,鲜血正汩汩地流出来,他的右腿也被炸断,露出了里面的骨头。
看着满脸鲜血的救命恩人,阮文竹有些不知所措,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一把抱住眼前的战士,然后哽咽着说:“你坚持住啊,我这就去叫人!”
然而士兵没有回应,只是颤抖着将手伸入怀里,取出了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之后就闭上了双眼。
阮文竹悲痛欲绝,她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夏国士兵竟然会不惜牺牲生命来救自己。
之后她便将这位夏国士兵就近安葬在了一个坑里。
从那以后,阮文竹的心里就一直牵挂着这件事,她发誓一定要帮自己的救命恩人找到他的母亲。
原来,这位英勇的小战士名叫张王鹏,在这次对白眼狼反击战中,他与另外六名战士不幸与队伍走散,之后又被敌军包围住了。
一行人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但没过几天,他的同伴们一个接一个倒下。
只有王鹏一人身受重伤,存活了下来。
王鹏不怕牺牲,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中的老母亲。
如果他战死沙场,家里的老母亲就彻底无依无靠了。
面对生死未卜的未来,王鹏心中充满了忧虑,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活着回到母亲身边。
于是他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写到了一封遗书上。
然而他刚刚写完这封信的时候,敌军就已经再次逼近了,王鹏便赶紧起身往家乡的方向走去。
王鹏带着满身的伤来到了谅山,马上就要回家和母亲团聚了。
但也就是这个时候,命运的残酷却让他在这片土地上永远地安息了。
在当前形势下,众多接受爱国教育的青年踊跃报名参战。
谭红军作为其中一员,坚信和平时期的战争应对是军人使命,也是全民责任。
他满怀激情,被委以七连连长重任。
面对前线未知的危险,士兵们多选择留下遗书,寄托未竟心愿。
而谭红军却拒绝此举,他坚信尽管战争残酷,自己定能披荆斩棘,凯旋而归。
临行之际,他的妻子匆匆赶往驻地,叮嘱谭红军:“要继承革命精神,英勇无畏;务必平安归来;即便伤残,我也愿一生相伴。”
这番话坚定了谭红军的决心,他在誓师时誓言,定与队友共赴胜利,安全凯旋。
谭红军将率领七连奔赴前线,该连由十六个单位抽调的战士构成。
虽仅经过一月集训,但他们毫无惧色,誓以满腔热血,为国家奉献一切。
春节前夕的一个深夜,战士们紧急登车,奔赴战场。
途中,军列在边境小镇稍作停留。
车门开启瞬间,浓烈的来苏水与血腥气息弥漫。
那是伤员列车留下的痕迹,随后火车再次启程。
到达战场,七连接获上级指令,需向凉山后650高地执行穿插突破。
这对新组建的队伍尤为艰难,加之身处险峻异国丛林。
谭红军冷静部署,尖兵班持刀辟路,部队紧随其后。
冬末春初作战,“白眼狼”境内温差显著,夏军装备匮乏,感冒腹泻频发。
加之草木茂盛,毒虫肆虐,咬伤剧痛且留疤,旱蚂蟥更是难缠,唯烟熏可解。
艰险环境更磨砺战士意志,队伍勇往直前。
谭红军率队历经四天激战,成功击败当面敌军并。
3月2日,坤子山战役中,他们连七人牺牲,十七人负伤。
战后,七连接获调令,迅速前往40公里外的伯良地区,准备迎接新的战斗任务。
战场上的景象令人心碎,牺牲之惨重让谭红军难以承受,他深感心痛。
每一幕的残酷都让他意识到战争的无情,坚定了追求和平的决心。
三个月内,谭红军及其队伍历经战火洗礼,目睹战争惨烈,斩获佳绩,毙敌逾百人。
接获转移指令后,他们迅速行动,无片刻迟疑,战士们或紧急撤离,或为牺牲战友简葬后摸黑转移。
谭红军在转移后反复核对人数,发现战士大幅减少,心中忧虑。
他牵挂牺牲战友的遗体是否得到妥善安置,担忧“白眼狼”多变的气候会让遗体受损。
回想起战前的承诺,他深感未能带全员平安归来之痛。
谭红军深感悲痛,意识到不能遗弃牺牲的战友。
他坚信,即便战友们已离世,也不能让他们遗落他乡。
因此,他毅然决定重返战场,将战友遗体带回故乡。
脱县被夏军攻克后,七连撤出休整。
谭红军主动请缨,要求重返战场,带回战友遗体。
团政委深知其意,不愿烈士遗落“白眼狼”境内。
当即批准,并调派加强连与民工队支援。
谭红军率队历经六小时艰难跋涉重返坤子山。
战场凄凉,未及感慨,敌炮兵突袭,炮声轰鸣,战友牺牲。
谭红军立即指挥队伍抢运遗体并撤退,敌炮火猛烈追击,直至五里外才停歇。
丛林山路崎岖难行,部分路段狭窄且雨后湿滑,只能单人通行。
担架无法使用,战士遗体被固定在竹竿上,两人一组抬行,陡坡处步履维艰。
为确保队伍不散,他们走走停停,遗体逐渐覆盖泥土。
谭红军的队伍持续前行,夜幕降临,他们被运送队伍超越,人员失散,通讯设备受损。
但曙光终现,次日10点,全员在波沛转运点集结。
谭红军他们成功寻回17具遗体,包括7连与其他部队的战士。
遗体寻回后,辨认工作随即展开。
辨认难度不亚于寻找,烈士遗体经雨水浸泡、日晒,仅两日已浮肿不堪。
伤口外露生蛆,部分遗体面部遭破坏。
谭红军目睹此景,心痛难当,昔日战友竟如此惨状。
确保人员无误,需仔细核对。民工佩戴口罩,以清水清洗烈士遗体并擦干,随后辨认登记。
遗体被白布包裹,装入袋中,小心抬上军用卡车。
战后,7连134人仅126人生还。七连获集体二等功,5人一等功,6人二等功,数十人三等功。
战斗结束后,令谭红军最难忘的就是坤子山一役后获得的那壶水。
胜利转移途中,收到一壶浊水,这是战士们多日来首次见到的珍贵水源。
谭红军见水珍贵,却毅然让给伤员,自己与众人以草茎树皮充饥。
伤员们亦谦让,水壶轮转无人愿饮。
直至有人猜疑水被敌军下毒,众人方匆忙争饮。
(本章完)
(https://www.zbzwx.cc/book/3236487/11110649.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