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根植黄土地章节目录 > 第262章 黄土高坡(一)

第262章 黄土高坡(一)


一九八八年安雯(张静林)在中央电视台《同一祖先》的大型晚会上,演唱了陈哲作词、苏越作曲的“西北风”歌曲《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这首随即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还有歌手田震、范琳琳、孙国庆、杭天琪也不断地在演唱,使之升温,特别是杭天琪的演唱,使这股“西北风”更加的强势,上至老头下到儿童,黄土地上的人谁不会吼上几句,直到一九九五年还有李娜、刘春美再次地翻唱这首歌曲,可见其歌在民间的传唱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这首歌曲以鲜明的陕北民歌风格,慷慨激昂的曲调,唱出了生活在黄土高坡上人们的质朴和勤劳,以及他们对黄土地的涓涓深情;这首歌曲虽悲怆感伤,但它又不乏激情与豪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情怀,它以高昂的生命激情,促使人们通过努力去改造自己的人生命运,激发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生活热情。

  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信天游》、《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我热爱的故乡》等西北风黄土歌曲,这种风候之所以被称为音乐革命,是因为它开辟了与当时蔚然成风的港台抒情演唱方式形成鲜明对立的西北风声腔。

  高加林亲身经历了八十年代后期文化寻根的热潮,他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脚下这厚厚的黄土蕴含的浓浓文化底蕴所显现的强大生命力。

  陕北的黄土文化博大精深,高加林很快就又将注意力放在了这方面,这也是他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加林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大中华这样,在悠久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朴素封闭的乡村生活持续不断地造就着如此浩大的民间妇女剪纸群体。陕北妇女剪下的窗花就是这群葩中的一朵。刘巧珍就是这民间群体中姣姣的一个。

  陕北的民间剪纸古朴厚实,技巧精湛,技艺代代相传,越来越工。可人们很少从文化的角度上去重视挖掘这一历史现象,更没有人会把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经典作为生存艺术来发扬光大。

  加林就从眼前的剪纸研究搞起,他在这方面的有利条件就是他有巧珍这个剪下生花的婆姨。加林曾写诗赞美巧珍的剪纸技巧,刊登载在《民间文化艺术报》上,现抄录如下:

  一把剪刀有多用,

  能剪龙来能剪凤,

  能剪老鼠会打洞。

  一把剪刀手中握,

  能剪鸡来能剪鹅,

  能剪鲤鱼戏天河。

  一把剪刀手中拿,

  能剪草来能剪花,

  能剪猴子吹唢呐。

  一把剪刀手中攥,

  能剪娃娃把书念,

  能剪戏台演放饭。

  ……

  加林擅长文史,他对于民间剪纸进行了一番理论研究后,也理出了个头绪。他很快地就理清了剪纸的文化传承。剪纸的历史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虽说那时没有纸张,但人们就用金箔银箔或者皮革、绢帛、树叶等各种薄片材料,通过镂、剔、刻、剪等多种镂空雕刻技法制成各种的工艺品,用来进行装饰。这便是最早的剪纸艺术。直到东汉末年(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传统的工艺才和时代的发明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产生了流传至今的剪纸艺术。

  随着历史的发展,造纸技术的愈加纯熟,这便为民间剪纸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提供了条件。从唐朝开始,剪纸艺术已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也正是这些来自普通农家的社会最底层的勤劳而灵巧的双手,为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辉煌发展谱下了一曲曲无声的优美华章。

  加林通过研究考据,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剪纸中存在着大量的蛇、鱼、娃等形象,与渭南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半坡鱼蛙纹彩盆图腾标识相互印证,是六千年前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早期渔猎经济的反映,以及原始图腾的遗存。因此,加林认为:原生态的民间剪纸是一种保存大量古代文化符号和信息的活的文物,而黄土高原在汉唐时期就是中华文化的中心,所以从剪纸中可以发现一条黄土文明从蒙昧状态到兴盛初期明显变化的线索来。

  特别是在陕北,剪纸是乡村广大劳动妇女人人都要掌握的一门技艺,它和料理家务一样,也是展示女性才干的重要方式。民间有这样的谚语:“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这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生活习俗的需要。生活里需要花样,剪出的花样被刺绣在衣服、裹兜、老虎帽子上,以表达祝福家人的吉祥心愿。剪纸还和民间习俗紧密相连,春节到了,黄土地上的乡村要剪窗花,结婚时要铰坐帐花,端午节要剪五毒动物,鸡门神等。

  剪纸在陕北民间又被称为“窗花”。因为绝大部分都是用来装饰在窗格子的,而且和贴春联、挂年画一样,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照例是不可少的。

  陕北的剪纸文化源远流长,地域特色浓郁,其内容多样,丰富多姿。有时令剪纸:包括春节剪纸、元宵节剪纸、清明节剪纸、端午节剪纸、七七节剪纸等。还有人生礼仪剪纸:诞生礼剪纸、婚礼剪纸、寿礼剪纸、丧礼剪纸等。每一份剪纸的形态不一,所含的文化因素也有差异,所表现的物象却独一无二。要说起巧珍的剪纸,还有传承性。巧珍小时晚上和祖母陈氏睡着,祖母就是一个剪纸能手。

  巧珍这些年,在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挖掘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一把剪刀,一张花纸,一段故事,一曲生活趣调。让陕北的剪纸艺术走出了山沟沟,登上了大雅之堂。把陕北黄土文化推向了世界。

  黄土地上的妇女们在用手上的剪刀、口传的故事歌谣来表达感情,传承文化。古老的民间剪纸是母亲的艺术,因为她慰藉了一代代人生存的心灵。在繁星般的乡村里,有多少剪花娘子默默地来了,又悄悄地去了。她们一辈子剪了多少花,没人知道。这些剪花贴在窗格上、窑洞的门帘上,绣在家人的枕头上,使生活有了色彩,给节日增添了吉祥喜庆。

  坐在黄土高坡的婆姨们用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剪出了她们的生活,剪出了她们的梦想,民间剪纸就像中国民间乡村妇女剪出的一棵文化之树。

  陕北的剪纸根据所贴的地方不同,即可分为窗花、门花、墙花、顶棚花、箱柜花、粮囤花、面缸花、灯笼花、礼花等表现形式。

  根据用途又可将其分为六类:

  喜庆祝福类,包括“龙凤呈祥”、“五福捧孝”“喜上眉梢”“喜鹊登梅”“八仙祝寿”“连年有鱼”“招财进宝”等。

  爱情婚恋类,包括“二龙戏珠”“鸳鸯戏水”“龙凤呈祥”“三龙戏珠”  “鱼儿戏莲”  “喜上眉梢”“金鸡探梅花”“凤凰戏牡丹”“蝴蝶扑莲瓶”等。

  神话戏剧类,包括“刘海戏金蝉”“嫦娥奔月”“王祥卧冰”“拾玉镯”“空城计”等。

  动物花鸟类,包括“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龙、狮、豹、马、牛、羊、猴、鸡、狗、猪、蝴蝶、孔雀、牡丹、梅花等。

  生殖繁衍类,包括“莲生贵子”“榴开百子”“送子娘娘”“鹭鸶衔鱼”“鹰踏兔”“蛇盘兔”“蛇盘九颗蛋”等。

  镇妖辟邪类,包括“上山虎”“下山虎”“大公鸡”“太极图”“送病娃娃”“秦琼敬德”等。

  陕北的剪纸风格多样,主要有以下六种:一是单色剪纸;二是色纸拼贴剪纸;三是点彩剪纸;四是渗染剪纸;五是纸塑窗花;六是剪纸熏样。

  看来,加林在研究民间剪纸方面还真下了不少的功夫。


  (https://www.zbzwx.cc/book/3257581/11110873.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