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代晋 > 第五九七章 误判(续)

第五九七章 误判(续)


  正月里,慕容垂派阿珠的兄长慕容楷又来了一次淮阴。说是来探望阿珠而来,其实便是来见李徽。

  慕容垂最近遇到了点麻烦。年前,被苻坚掳回长安,封为新兴侯的前燕国末代皇帝慕容暐被人告发意图谋反,要率居住在长安的鲜卑族人起兵杀入未央宫杀了苻坚。

  在这之前,苻坚遇到了一件怪事。年前某日,未央宫闯入一人,高呼:“鱼羊食人,大秦危哉”。喊完话,禁卫们忙循声觅人,结果却根本没有找到喊话之人,那人像是空气一般消失了。

  苻坚告知臣下此事,太史令张孟言道:“鱼羊皆食草,怎会食人?此鱼羊乃鲜字矣。”

  张孟言下之意便是,鲜乃鲜卑之意,便是说鲜卑人要谋反。

  苻坚本不信这些话,他也明白,大秦上下人等一直对鲜卑人耿耿于怀。当初,自王猛而下都要自己杀了鲜卑慕容氏归降的皇族,都将鲜卑人视为眼中订肉中刺,出现这样的事情,很可能便是臣下有人故意这么做的。

  然而,紧接着便出现了针对慕容暐的举报,说他在长安秘密组织鲜卑贵族子弟,组建招募死士,欲行谋杀不轨之事。

  针对这样的举报,苻坚自然不能坐视。于是命太子苻宏带人控制慕容暐,搜其居所。果然,苻宏发现了慕容暐家中的可疑书信。

  书信中的其中一封是其弟慕容涉写给慕容暐的,信上让慕容暐号令在长安的鲜卑族人秘密组织敢死队杀入皇宫,杀死苻坚。他则在北边起兵响应,将鲜卑族人全部组织起来,拥戴慕容暐重新即位。

  慕容涉受封渔阳王,封地在燕国西北。当初燕国国灭之时,慕容涉因为在偏僻封地而没有被擒获,是少有几名漏网之鱼。他带着一小撮鲜卑人马盘踞在燕国西北之地的漠北,秦国自然也不可能为了这一小支人马出兵漠北,所以也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人的存在。

  现在的问题是,鲜卑慕容氏当初有四万多户被苻坚迁入关中监视居住,人数确实很多。光在京城长安安置的便有上万人之多。

  苻坚为了体现他的宽宏大度,不但封了这些人一些官职,让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还允许他们聚会走动,年节还允许他们拜祭鲜卑祖先。

  如果慕容暐当真暗地里筹划这件事,是很有机会的。而且四万户鲜卑皇族很可能会组织起一支人数不少的敢死队来,在不加防备的情况下很可能会真的给苻坚造成生命威胁。

  苻坚心中虽然还是觉得事情蹊跷,但此事不能马虎。于是命太子苻宏严加审问慕容暐。慕容暐当然不肯承认,说自己和慕容涉并无书信往来,那封信必是有人在栽赃陷害。慕容暐说,自己入秦以来受天王大恩,已然对大秦忠心耿耿,心里只有忠诚,没有任何的异心。

  苻宏自然不信,对慕容暐用刑逼迫,并要他交代还有有何人参与主谋。慕容暐哪里受得住酷刑,为免受罪,不得不承认此事,并开始张口乱咬。他咬出的第一个人便是慕容垂。说慕容垂是谋主之一,是他组织人手准备对苻坚不利。

  慕容垂听到消息吓得要命,忙觐见苻坚自表清白。苻坚倒是清醒的很,在听到慕容暐咬出慕容垂之后便大笑起来,表示此事有假。

  面对惊惶之极的慕容垂,苻坚安抚他道:“冠军将军,莫要害怕。朕知道你是清白的。你当初是被慕容暐慕容评迫害,无以藏身才归降我大秦,现如今又怎会同他一起谋反?这显然是栽赃陷害。你大可不必如此害怕。”

  确实,这是个最为简单的逻辑关系。当初慕容垂被慕容暐和慕容评逼得如丧家之犬,最终逃亡秦国。现在又怎么会会同慕容暐一起谋反?这明显是最大的漏洞。

  这件事最终以苻坚的决定而一锤定音。苻坚认为这是有人暗中离间,慕容氏并无谋反之心。自己秉承仁恕之道,待人宽宏,天下归心。奉劝臣子之中的一些人不得再行诡计,否则必严惩不贷。

  这件事虽然不了了之,但是却着实令慕容垂吓出了一身冷汗。秦国朝廷中的官员和武将们可没有苻坚那么大度,对慕容垂颇有敌意。而此事很显然是他们搞出来的名堂。苻坚固然没有追究,但难保他心中没有疑虑。所以,慕容垂觉得自己必须做些什么,才能消除此事的影响,必须要表示自己的忠心。

  于是乎,慕容垂便让慕容楷再次来淮阴见李徽,要李徽无论如何告知他大晋近来的一些机密之事,让他用来向苻坚表示忠诚。

  慕容垂让慕容楷带来的信中已经开始威胁李徽,说他要是完蛋了,必将李徽咬出来。让李徽背负通敌之名。慕容垂说,自己告知了李徽诸多秦国机密之事,若李徽不投桃报李,则玉石俱焚云云。

  李徽听了慕容楷的话有些哭笑不得。他倒不是当真怕慕容垂的威胁,只是不想撕破脸,搞得一地鸡毛罢了。慕容垂这般气急败坏,看来确实是感受到了威胁,所以才会如此。

  不过,要自己将大晋的机密情报告知慕容垂,李徽是绝不可能这么做的。倘若随口胡编乱造一个,怕是也糊弄不过去。就算糊弄了慕容垂,秦国君臣之中必有智者,也会被揭穿。思来想去,决定将大晋兵马欲主动出击的事告诉了慕容楷。

  李徽心中考虑的是,这件事已然必不可能发生,但理由却很真实,绝对能够糊弄人。李徽隐瞒了王坦之去世的消息,说的是侍中王坦之竭力主张出兵,并且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也没有提及谢安反对的事情。并且李徽告诉慕容楷,这件事很可能会真的发生,但自己也不能保证,毕竟做决定的不是自己。

  李徽用这种模棱两可说法为自己留下了后路,免得慕容垂最后怪罪自己。

  可是,谁又能想到,桓豁居然真的出兵了。自己以为不会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自己以为糊弄慕容垂的谎言却成为了事实。这岂非是让自己当真成了泄露大晋军事行动情报的内鬼。

  如果慕容垂当真将此事禀报了秦国朝廷,这对桓豁大军也将是巨大的威胁。

  李徽真是悔之莫及,恨不得抽自己两个嘴巴子。这是一次严重的误判。

  ……

  李徽为自己犯下的无心过失痛心后悔不已。一切弄巧成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自己犯了经验主义和战略误判的错误。

  虽然自己一再告诫自己,不要以所知的历史来判断历史的进程和方向,因为一切已经在加速和变化。但是自己在潜意识里还是没能摆脱脑海中的既知历史的影响。

  李徽记得,在淝水之战前,大晋并没有主动进攻秦国的行动,而都是处于被动防御的阶段。也正是这个固有的印象影响了自己判断。

  另外,自己的判断是王坦之去世后,主动出击的方略会被革职,会被谢安阻止。然而自己没有深入的思考此事。

  回想当日觐见之时,这主动出击的方略其实是司马曜认可的。司马曜可是大晋的皇帝啊。即便是在大晋,是门阀政治的时代,皇权固然式微,但却也并非是毫无权力的傀儡。

  门阀和皇权共治,双方是互相合作的关系。即便是谢安,他也需要维护这个体系,也不能无视皇权的尊严,这是符合大晋门阀整体利益的。所以,如果司马曜坚持这么做,谢安恐也不能强力阻止。

  司马曜刚刚亲政,谢安又是那么一个顾全大局,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人,不大可能去强力阻止一个刚刚亲政的大晋皇帝的想法,让司马曜处于尴尬的地位。而这么做,对谢安其实也是不利的。谢安会被人认为是无视皇权的权臣行径,而这恰恰是谢安希望避免的角色。

  自己当初若是多思考思考,便会想清楚这些,便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自己当然不能坦白此事,只能将此事隐藏在心里。此事一旦自己坦白了,那一切都毁了。桓豁和朱序已经出兵了,自己需要立刻补救,或许还来得及。

  李徽立刻写信命人火速送到京城,送到谢安手中。信中,李徽告诉谢安,据自己在秦国的耳目所知,秦国在西北方向一直保持着警惕,驻扎了重兵。荆州兵马此次主动进攻很可能是自投罗网,危险之极。请谢安务必阻止桓豁的行动,否则后果很可能会造成极为重大的损失,酿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李徽信中一再强调,信源属实,务必阻止。希望谢安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强力阻止桓豁的进攻。希望一切都还来得及。

  除此之外,这件事还带来了一个意外的麻烦。准备出发前往西北采购硝石的事情再一次泡汤了。

  西北打起来了,还怎么敢去采购硝石?而且这之后怕是都没法去采买了。开战之后,和议已经被撕毁,双方便已经进入了敌对战争状态之中,再去西北,岂非是送死。

  事情一下子变成了一团糟,令李徽烦忧不已。


  (https://www.zbzwx.cc/book/634225/109332268.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