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崇祯重振大明小说最新章节 > 第644章 家家有马车

第644章 家家有马车


衙署搬迁的事情,让朱由检推行的坊巷调整,更加顺利起来。

尤其是与会的群臣已经认识到,这是皇帝之前设置三城区后,对京城的重大调整。

这次调整完成后,京城的格局很长时间都不会发生改变。就像嘉靖年间修建南城区后,京城的格局到现在基本没变化一般。

他们想要在这个调整中占据先机,就得主动参与,配合皇帝的命令——

这是之前九寺、五院等方面的调整中,他们得出的结论。

之前还不愿对朝堂制度进行大改的他们在五院、六部、九寺等衙门磨合顺畅后,纷纷感受到其中的好处,对新制度更加支持。

这也是被削权最多的刑部虽有不满,却无法闹起来的原因。

群臣们在看到刑部的遭遇后,这次纷纷主动支持皇帝对坊巷的改造,把督导的衙门搬迁到自己衙门附近。

在坊巷道路调整中,他们也纷纷提出建议,积极进行讨论。

礼部尚书成基命道:

“《说文解字》曰:‘街,四通道也’。”

“前后左右皆通,是城邑中通行的道路,所有人都能走动。”

“因此行人、车辆众多,陛下设置专门的人行道和车道,符合古人之意。”

赞扬了皇帝对行人和车辆分流的做法后,成基命继续说道:

“不同于街为邑中道,巷有里中道之意。”

“古时的里就是现在的坊,坊中道路为巷。”

“它的一种写法是衖,被蒙古人讹传为胡同,现在改写为衚衕。”

“江南所谓的弄,也是巷的俗语。十七史言弄着,皆即巷字。”

(巷的异体字,其中一种加“行”字变成衖。古人大概读hong,南方演变成long弄,北方蒙古人读作胡同,这是胡同来源的一种说法,还有火巷讹传等说法,以及胡人大同、胡人大统之意,明朝加“行”字成为衚衕,意为胡人北徙)

这样一番解释,让朱由检点头赞许,问他道:

“成卿学问精深,不愧为礼部尚书!”

“卿的意思要把当前的胡同,全都改回巷吗?”

这个他曾想过,但是所有的胡同都改名,变动实在太多了。

估计就算名义上改了,民间仍旧会称为胡同。

就像齐化门在正统四年改名为朝阳门后,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称它为齐化门。

而且朱由检也不觉得那些胡同,能担得起小巷的称呼——

毕竟他定下的小巷标准,宽度是十六米。

成基命闻言回道:

“并非全部改为巷,而是只改达到巷子标准的胡同。”

“前元胡人讹传的读音,只能用在最窄的道路上。”

“只有十米以上宽度的,才能称为某某巷。”

这让群臣赞同,认为胡同这个名字即使继续沿用,也该作为最低等级道路。

朱由检同样也是这个观点,所以他把达到十米或旧制三丈宽度的胡同,定名为了火巷:

“十米以上道路能并排通行大车,方便消防队带着水车等工具进入。”

“火灾也不易蔓延,会被道路隔离开。”

“这是前宋创立火巷的本意,可以恢复旧称。”

成基命对恢复火巷旧称很认可,他不认同的是小巷的称呼:

“小巷意为更小的巷子,陛下将比火巷更宽的巷子称为小巷,容易产生歧义。”

“而且巷本就是里坊中的道路,没有供坊外之人通行的责任。”

“它的宽度也不需要定得太宽,在十米左右即可。”

“如今京城并无十六米宽的道路,与它接近的,是原本六丈、接近二十米宽的小街。”

“臣意为若要修建小巷,不如修得再宽一些,直接修成小街。”

这个说法,让朱由检认真思索,琢磨是否合理。

按照当前的现状,坊中道路没有供外人通行的义务,当然不需要修得太宽。十米宽的双向人车混合通道,即可满足需求。

更宽的则能修成原本二十米左右的小街,有专门的车道和人行道。

不过,他提到道路宽度标准的原因不是为了现在,更多的是瞄准以后。

越往后京城拆迁的难度越大,将来汽车诞生后,怎么改造旧城区?

所以他向成基命等臣子解释道:

“朕的目标,是让大明的恒产家庭、甚至家家都有自己的马车。”

“没有专门的车道,马车通行不方便。”

“所以朕在规划外城时,把新的巷子宽度定为十六米。”

“中间两个专门的车道,两侧通行人力车和行人。”

把汽车说成了马车,车道标准也按大车。将来汽车发明后,现有道路也能用下去。

群臣不知皇帝的这个想法,但是家家有马车的说法,让群臣睁大了眼睛,无法想象这个场景是什么样。

即使按十万户人家有马车计算,那也是至少十万辆。现有的道路标准绝对不够用,的确需要拓宽。

只是,把十米宽的胡同拓宽为十六米的巷子,难度实在太高了。估计很多宅院和围墙,都要因此拆毁。

所以皇帝皇帝只打算在外城推行,把城外的巷子宽度定为十六米。

成基命心里不觉得这个愿景能实现,但他也不忍心打破皇帝的美梦。

毕竟皇帝致力于提高人们的出行水平,他总不能唱反调说不让人们过好日子。

一时间,成基命默然无言。群臣也大多沉浸在这个场景里,设想将来家家有马车会是什么日子?

太仆寺卿陈奇瑜知道皇帝一直在推行马车,对此没感到太意外,此时出言说道:

“臣以为成尚书的意思,是担心小巷定为十六米,和原本的小街宽度太接近,会被民众混淆。”

“故而可以把小街小巷两个名称合并定为小街,宽度定十六到二十米。”

“新的二十八米宽街道,则定名为中街,或者说是新街。”

“这样民间就不会混淆了,街道也都有供全城人通行的责任。”

朱由检终于恍然,明白了成基命解释巷字意思的原因。

原来是他认为巷子没有供坊外人通行的责任,所以小巷这个名称,要改名为小街。

这样当前的很多小街,也就没必要改动。不必按之前所说,将来改为二十八米宽的街。

朱由检本来也没有改造所有街道的想法,决定留用旧街。他对这个认可道:

“那就按卿所说改名字,把新街称为中街,小街宽度定为十六到二十米。”

“城外新修的道路、京城改造后的街巷,都要符合这个规范。”

“还有,街有四通道之意,一定是要通的,不能留下断头路。”

“火巷也要是通的,方便卫尉寺的消防队,规划救火路线。”

“毕竟从字形来说,字由共和邑组成,它也同样是邑中道,有供全城人出行的责任。”

“各坊的巷子都要是开放的,不能私自用围墙封闭成断头路。”

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让群臣认识到皇帝对断头路的痛恨。觉得在京城街道改造时,一定要注意打通断头路。

——

然后,朱由检又想到了街和路的说法,问群臣道:

“朕听过一种说法,说是‘南北为路,东西为街’。”

“也有人说是‘南北为街,东西为路’。”

“街和路的本意,有代表方向的说法吗?”

群臣闻言苦思冥想,都没能够想到,这两个字有代表方向的含义。成基命道:

“街的意思就是四通道,东西南北皆有。”

“路的意思是道,也有大的意思,可以指代大街。”

“两者皆没有方向之意,陛下提到的两种说法,臣也从未听闻。”

其他臣子也纷纷表示,没有听闻过这种说法。

京城较大的道路,基本都是称街。

陈奇瑜则揣摩皇帝的想法,说道:

“虽然从未有过方向之分,但是区分之后,能够让人们更清楚道路通往哪里。”

“臣以为可定下规范,在这次坊巷街道调整中定名。”

朱由检也有这个想法,对此点头认可,向群臣道:

“众卿可以商议一下,应该采用哪种说法。”

“让大明的城市统一采用,避免有些人进了城,分不清东西南北。”

这点群臣没有意见,但是对采用哪种说法,却激烈争论起来。

有些人认为街字从行,应该是南北向的。

但是也有人认为街里面有两个土字,应该是东西向的。

反而是路字从足,应该是南北向。

两种说法不一,各有各的理由。

最终,还是朱由检看着京城的街区图,对此一槌定音:

“现在京城东西向的大街多,就定东西方向的道路为街。”

“南北向的大街改称为路,例如一环东路,原本是崇文门里街,以后改称崇文路。”

这下群臣没有再争论,因为谁都说服不了谁。

在皇帝定下规范后,他们决定遵循。

不过对崇文路这个说法,成基命提出异议道:

“崇文门外南城区还有崇文门大街,如果同样要改,那也会称为崇文路。”

“臣以为应该定为崇文北路,或者用崇文门的旧称,把这条几乎延伸到北城墙的道路定为文明路。”

然后他还说道:

“之前陛下定下的内大街、外大街之说,指向并不明显。”

“臣以为南北向的道路可加上南路、北路之称,东西向则定为东街、西街。”

“如此一目了然,更容易辨别方向。”

朱由检点头认可,让陈奇瑜根据这个,定下城市道路命名规范。

之前陈奇瑜定下的南大街、北大街称呼,被率先改为南大路、北大路。

容易混淆方向的环城路,南北也被改称为一环南街、一环北街。

一环东路被正式定名为文明路,一环西路则被定名为武安路。

一环南街被定名为正南街,一环北街则因为没有连通,由规划中的什刹海大街和鼓楼东大街组成。

还有西直门大街东面的新开路,被合并为西直门东街。

武安路北面的新开道街,则参照东面聚贤街改为的聚贤路,被命名为汇英路。

承天街被改名为承天门广场,两旁的道路则被称为政务院路和枢密院路……

如此种种,京城的各大街道,名称都被改了一遍。

新的坊巷划分,也在这个过程中确定。按照距离城门就近、以街道分割的原则,重新划分范围。

除了中城兵马司负责的皇城五门九坊外,东城兵马司负责新开辟的东闾门,以及朝阳门、东直门。

东闾门的守卫,同时负责城内的明时坊,以及城外以城门命名的东闾门外坊,简称就是东闾坊。

朝阳门的守卫,负责城内的黄华坊和思诚坊,还有城外的朝阳坊。

东直门的守卫,负责城内的南北居贤坊,以及城外东直坊。

这是东城兵马司,将要负责的八坊。

一共会安排三个卫,负责三城门的守卫,还有八坊的征兵、以及协助治安等工作。

朱由检有心让上直亲军卫所负责这些城门,枢密同知袁可立却率先出言道:

“东城兵马司,按方位应该分属左军都督府。”

“如今左军都督府在京的卫所有留守左卫、镇南卫、骁骑右卫、龙虎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

“其中龙虎卫恰在黄华坊,可以负责朝阳门。”

这是要把五军都督府在京的卫所,分给五城兵马司。

不但朱由检不同意,就连勋贵也不愿意。

因为五军都督府在地方的都司卫所已经确定转交由护军负责的都护司和兵备道、守备区,只留下在京直辖的三十三个卫所可管。

即使这些卫所现在是三大营的护军司负责,名义上却还属于他们。

如果把这些再分给五城兵马司,那他们还有什么事干?

所以这些人纷纷出言,认为袁可立的办法不合适。

而且按方位对应的话,前军都督府在京的卫所只有四个,这四个卫如何守好南城区?

反而后军都督府有十多个卫,却只能防守北面的三个城门。

他们认为按这个办法划分太可笑了,不能这样调整京城各卫防区。

朱由检在他们的支持下说道:

“不止五军都督府在京的卫所可以守城门,亲军卫同样可以。”

“燕山右卫的公廨在思诚坊,暂且就由这个卫防守朝阳门。”

作为他开辟东阳门方面出行的要道,朝阳门绝对要掌握在手里的。即使上直亲军现在被分属京营三大营由护军管辖,他也要显出重视来。

这些有亲军之称的卫所,总比其他卫所更值得信任。

而且在交给五城兵马司后,他能更方便地派遣兵马司指挥管辖。

听到皇帝以这个渊源要用燕山右卫,群臣也不好再说什么来。他们总不能向皇帝说不要用亲军卫,何况五城兵马司还要设立护军。

在用燕山右卫负责朝阳门后,朱由检又调虎贲左卫,负责将要开辟的东闾门。

东直门才用龙虎卫,让这些卫所调整防区。

同时,他们在京城的土地、草场等也要按就近原则互换,给他们尽量安排三环内靠近所守城门的土地。

在这一个过程中卫所的资产要彻底清查一遍,重新给军官和军士、军户分配房屋和土地。

有多少土地就安排多少将士,多余的军户可以按他们的意愿转为军民户,或者补充给要迁到城外的卫所,由他们带领屯垦。

这个命令,让勋贵更加紧张起来。因为京城的的卫所世官,大多和他们有联系。

卫所的土地也有一些是被他们侵占,如今重新清查,显然会波及到他们。

这让一些勋贵,对之前的反对后悔不迭:

与其被皇帝在调换过程中彻底清查一遍,还不如按袁可立所说,就近安排防区。

那样调换的幅度会很小,他们也能想出办法混过去。(本章完)


  (https://www.zbzwx.cc/book/3190485/11110465.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z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zbzwx.cc